希腊帕特农神庙大理石辩论:应归还还是保留?

图片源于:https://www.theartnewspaper.com/2024/07/08/like-a-child-in-a-messy-divorce-mary-beard-and-david-olusoga-tackle-parthenon-marbles-debate-in-british-museum-panel

七月五日,大英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关于帕特农神庙大理石是否应该归还希腊的研讨会,新任馆长尼古拉斯·库利南被要求考虑其归还的问题。

历史学家和演讲嘉宾大卫·奥卢索加说:“[这些大理石]对希腊意义重大,我认为我们无权让它们被囚禁在这座建筑里…几年前这里的屋顶漏水了,可能是希腊推特头条的一天。”

八年后,奥卢索加重申,距离希腊首次要求归还大理石将是两百年,自1832年以来一直在争辩所有权。“我认为非常有说服力的观点是,它们是希腊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归属于希腊人建造的美丽博物馆。” 奥卢索加指的是雅典的卫城博物馆。

另一位演讲者、前外交官罗里·斯图尔特也同意应归还这些大理石。

学者玛丽·比尔德表示,“希腊可以说拥有帕特农神庙大理石…但这与另一个同样合理的观点大不相同,就像(英美哲学家)科万·安东尼·阿皮亚会支持的观点,他认为这些物品是国际性的,属于人类,而不是某特定部分”。

她补充道,这些大理石就像“离婚案中的孩子”。“我希望看到这些大理石更多地与希腊分享,我认为现实地、更慷慨地与希腊分享,”比尔德继续说。“我希望再次看到帕特农神庙大理石成为某种特定希腊经典文化的大使,这种文化是希腊和英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共享的;它们不仅可以在雅典或伦敦发挥作用——北京呢?”

贝尔多次强调,在辩论中,大英博物馆可能被视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馆藏图书馆,向全球各地借出了大量作品。她希望“摆脱这种观念,即大英博物馆是布卢姆斯伯里的伟大寺庙,如果你是幸运的外国人,足够支付机票费用并获得签证进入英国,你可以来看看我们的珍宝”。 奥卢索加回应说,博物馆确实必须不再是布卢姆斯伯里的建筑,而更像是一个图书馆。

专家们还讨论了归还和遣返的优缺点。担任保守党政府2019年至2022年首相政策小组主任的穆尼拉·米尔扎说:“博物馆应该无条件归还纳粹掠夺艺术品是绝对正确的。”她补充说,大英博物馆所展示的许多物品当时是合法获得的。“归还物品时,必须确信正确的所有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显然会更复杂。”

米尔扎随后提出了归还物品给原居国家的问题。“我们必须确信,如果物品被归还,它们会得到适当的保护,”她说,引用了德国政府2022年将本尼尼青铜器归还尼日利亚的例子,这些物品“原本打算进入公共博物馆”。

去年五月,德国执政党议员为他们无条件归还22件本尼尼青铜器给尼日利亚的决定进行了辩护。尼日利亚前总统的声明将本迪王从那些返还的艺术品中列为所有者在德国引起了困扰,担心世界遗产可能消失到私人皇室收藏而不向公众展示。

斯图尔特强调,归还索赔和争论是复杂的。“这通常取决于索赔的国家是否是我们喜欢、感兴趣的国家,”这位前保守党议员说。“这还取决于我们选择认为什么重要——假设阿富汗人寻找物品归还;如果是努里斯坦人(阿富汗东北部努里斯坦省的一个族群)寻找一些木制品归还,那么他们谁会代表他们说话?”

奥卢索加回应了关于西方博物馆如果许多国家成功提出归还索赔会被耗尽的担忧。“关于博物馆的另一种现实是我们很少谈论的问题,它们的巨大问题不是货架空空,而是历史上过度收藏的重负。[大英博物馆]拥有八百万件物品,其中约八万件陈列。”她说。贝尔德补充说,大约有“四百万件作品直径小于一英寸”。

殖民主义及其遗产主导了这场讨论。“博物馆臭名昭著地在他们的目录、解释面板中使用委婉语,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正在讨论的是多个英国机构的殖民连接的拖后腿;我们过去不想进行的对话。” 奥卢索加说。

米尔扎发表了反驳意见,强调了从一开始普遍博物馆的进步方面。“十八世纪发生了一些非同寻常的事情,一些收藏家和学者如汉斯·斯隆开始以不同方式看待其他文化和人民……并且将它们视为值得研究、值得价值的。” 她说。

与此同时,斯图尔特发出了微妙的指责:“他们[博物馆]有多擅长保护它们的收藏品,或者物品是否会丢失?” 他的话让人想起大英博物馆的失窃丑闻,透露出超过两千件物品要么被盗要么遭到严重破坏。

库利南在总结中提到了米尔扎力劝我们“记住普遍博物馆的激进性”,但也谨慎地强调了奥卢索加关于这一理想背后“黑暗的需要”的提醒。斯图尔特对于馆藏管理的担忧呢?“我很乐意接受你提出的挑战,”他告诉这位前国际发展部部长。“博物馆通过他们的声誉和管理方式以及学术为他们所藏的物品积累。”

这场名为“谁拥有过去?”的辩论由《泰晤士报》组织,并可以在YouTube上观看。

Amelia Zhang

Amelia Zhang's reporting career has been marked by her dedication to bringing to light the diverse experiences of Chinese residents in the UK. Her empathetic approach has earned her a loyal following and respect within the community.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