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帝国:全球科技监管之战

图片源于:https://blogs.lse.ac.uk/lsereviewofbooks/2024/06/17/book-review-digital-empires-the-global-battle-to-regulate-technology-anu-bradford/

在全球化根深蒂固以及永无止境的追求新技术创新的背景下,安努·布拉德福德的《数字帝国:全球科技监管之战》提供了围绕全球数字经济的三大监管模型的全面分析。

这三大经济体,美国、中国和欧盟,通过深入探讨各自的国内法律和政治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互动,强调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揭示一个终究不可能得到确切答案的问题:未来的数字世界将呈现怎样的景象?

考虑到这一话题的复杂性,目前尚无确切的答案。然而,安努·布拉德福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框架,以帮助我们驾驭数字监管体系的复杂性。

在定义与数字相关的政策时,涉及到不同的参与者,因此,考虑它们在不同层级的互动至关重要。

在书中,这三大经济强国被称为“数字帝国”,它们旨在出口其国内政策,并挑战全球互联网、隐私和技术的现状。

因此,全球企业将不得不面对固有冲突的体系,试图在“垂直战斗”中遵循最具利润的市场规则,同时在“横向战斗”中与遵循不同规则的外国竞争对手抗争。

作者在开篇部分阐述了这些概念,说明了当我们谈论数字监管时,普通公民所面临的直接后果:

“这一系列斗争的解决直接影响着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以及每一个使用互联网的个人自由。”

书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于每个特定的模型,第二部分分析了这些“帝国”之间冲突的原因,最后一部分则探讨了它们的最新扩展。

第一三章深入探讨每个体系,提供现实世界的例子,同时推动作者的理论论证。

美国被描述为拥有“技术乐观主义”视角的数字监管,基本上让看不见的手来处理市场,同时最大化言论自由和创新追求。

中国则被视为“技术民族主义”,其政策旨在尽可能保护国内市场,同时对外界影响进行屏蔽。

而欧盟则被描绘为“以权利为驱动”,重视维护言论自由和基本权利。

然而,这一部分的强大之处在于对各个模型的细致描绘:尽管每个机构显然旨在推动特定议程,但在某些数字政策的采纳上存在共同点。

例如,美国和欧盟对外国竞争和自身的国内利益越来越关注;欧洲以外的互联网用户日益要求更强的数字监管;并且非美国公司也在以推进其创新目标的名义游说实施不干预的做法。

此外,作者还展示了如何每种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批评,这可能暗示着没有完美的监管体系。

各国希望采用截然不同的监管框架,同时因安全担忧与竞争加剧将外国公司置于更高的标准之下。

书的第二部分探讨了连接每个模型的交点,提供了不同议程碰撞的更多例子。

各国希望采用截然不同的监管框架,同时因安全担忧与竞争加剧将外国公司置于更高的标准之下。

这在实践中体现在谷歌或Meta几乎完全放弃中国市场,中国的滴滴为了香港而逃离纽约证券交易所,或欧盟通过普通数据保护条例(GDPR)引发美国企业世界的愤怒。

作者进一步展示了以FDI限制和出口管制形式进行的报复性措施如何促成了“美中技术战争”等事件。

在最后一部分中,该书比较了每个模型的当代地位,突出了其最新方向。

尽管美国科技公司的长期成功,技术自由主义似乎因各国采纳更具攻击性的工业政策而失去吸引力。

另一方面,由于某一领域更强控制的前景,使得中国模式对于通过数字丝绸之路项目实现控制的威权政权更具吸引力。

同样,欧盟市场的政治力量和高价值的结合——可通过著名的布鲁塞尔效应象征——使其以规则为基础的模式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纳相对较高的隐私标准。

作者绘制了一幅相互关联却又难以找到共同合作基础的世界图景。

这种裂痕在西方与中国之间看起来尤其深,后者被美国和欧盟视为系统性的对手和竞争者。

这可能对多边主义和国际层面的合作构成挑战。

数字监管则被积极看待,前提是各国政府能应对强大科技公司游说阻挠保护公民权利的法规这一挑战。

尽管全球范围内从完全不干预的做法中转变的潮流暗示该问题可能不是短期的,但技术日新月异的特性令此类预测变得更加复杂。

技术与创新的世界发展迅速,以至于监管几乎无法跟上。

尽管该书的展望稍显悲观,作者却通过引人入胜且易于理解的叙事风格吸引了读者。

每一章在结构上建立在前一章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叙述的范围,从国家层面延伸到更广泛的全球视角。

现实世界事件和法规的例子总是配有详细的背景信息,推荐给拥有一定政策制定和数字治理知识的各类读者。

该书优先考虑清晰性而非简洁性,重复相似的论证。

所呈现的理论独特,逻辑严密,并且极为相关:

技术与创新的世界发展迅速,以至于监管几乎无法跟上。

一个相关的例子是近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尽管该书未有所触及,但已经在政策制定者的审视之下。

考虑到大企业优先考虑自身议程、公众对数字权利意识的日益提高、以及对不受监管的数字市场潜在风险的认知加深,布拉德福德的及时之作将很可能变得愈加相关。

注意:本评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并不代表LSE书评博客或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立场。

William Zhao

William Zhao is a seasoned correspondent known for his analytical pieces on UK-China relations. His expertis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akes him a trusted voice among readers interested in geopolitical dynamics.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