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美国:在无序世界中的战略博弈

图片源于: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united-states/china-ready-world-disorder

在今年三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结束对莫斯科的访问时,俄罗斯总统普京站在克里姆林宫门口向他的朋友道别。习近平告诉他的俄罗斯同行:“现在,正出现我们过去一百年都未见过的变化——而我们正共同推动这些变化。”普京微笑着回应:“我同意。”

这种语气虽然非正式,但这显然不是一次随意的交流:“变革未见之百年”的说法自2017年12月起便成为习近平最喜欢的口号之一。尽管看似普遍,但这一说法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当代中国对新兴全球秩序——或者说无序——的思考。随着中国力量的增长,西方决策者和分析人士试图判断中国想要何种世界以及北京希望用其力量构建怎样的全球秩序。但越来越明显的是,中华战略家们并不试图全面修订现有秩序或取而代之,而是致力于在维持现状的世界中寻求最佳局面。

虽然大多数西方领导人和决策者试图保留现有的规则基于国际秩序,并希望更新某些关键特征并纳入其它行动者,但中国战略家们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目标定义为在一个没有秩序的世界中生存。中国领导层,包括习近平在内,认为二战后建立的全球架构正在变得不相关,任何试图保留它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北京并不期望拯救体系,而是为其崩溃做好准备。

尽管中国和美国都同意后冷战秩序已经结束,但他们对未来取向的假设却截然不同。在华盛顿,回归大国竞争被认为需要重新调整冷战后国际秩序核心的同盟和机构,以帮助美国在与苏联的冷战中获胜。这一更新后的全球秩序希望纳入世界的大部分,令中国及其一些重要伙伴——包括伊朗、朝鲜和俄罗斯——被孤立在外。

然而,北京相信华盛顿的努力将落空。在中国战略家的眼中,其他国家对主权和身份的追求与冷战式集团的形成是不相容的,而是最终导致一个更加碎片化的多极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中国可以作为一个大国占据一席之地。

最终,北京的理解很可能比华盛顿的更准确,更贴合世界上最大人口国家的愿望。如果美国的战略不过是对一个逐渐消逝的秩序的徒劳追求,受制于一种对往日对称性和稳定性的怀旧 desire,那么中国则已准备好面对一个由无序、不对称和碎片化所定义的世界——这种世界在许多方面已经到来。

幸存者:北京

中国和美国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不同反应揭示了北京和华盛顿思维的分歧。在华盛顿,主流观点认为,俄罗斯的行为是对规则基于秩序的挑战,必须以此为基础做出回应。而在北京,主流观点则认为,冲突显示世界正在步入无序时代,各国须采取措施以抵御这种变化。

中国的这一观点在全球南方的许多国家得到了认同,因西方声称其在维护规则基于秩序的论述缺乏可信度。并不是仅仅因为许多政府在制定这些规则时没有发言权,因此将其视为非法。问题更加深刻:这些国家还认为,西方在实施其规范时往往随意选择并经常修改以满足自己的利益,或者如美国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时一样,干脆置若罔闻。因此,对许多西方以外的国家来说,关于规则基于秩序的谈论早已成为西方权力的遮羞布。人们自然认为,随着西方权力的衰退,这一秩序应当被修订以赋权其他国家。

因此,习近平声称“未见之百年的变化”正逐渐显现。这一观察成为“习近平思想”的指导原则之一,该思想已成为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习近平认为这些变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多极化趋势的部分,东部国家崛起,西方国家衰落,而这种趋势是被技术和人口变化加速的。习近平的核心洞见是,世界越来越被无序而非秩序所定义,这一情况在他看来又唤起了十九世纪的情景,这是另一个全球不稳定和对中国构成生存威胁的时代。1839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在被西方列强打败后的几十年中,外交家李鸿章——有时被称为“中国的俾斯麦”——写道“未见之三千年之大变”。这些思想家忧虑于他们的外敌的技术与地缘政治优势,引发了如今中国认定的一个耻辱的世纪。今天,习近平看到角色已逆转,是西方如今处于重大的变化一方,机会正在中国面前。

2023年5月,习近平在西安召开的中亚峰会上发表讲话,标志着国外战略调整的另一基础。

源自十九世纪的其他理念在当代中国也经历了复兴,其中包括将查尔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概念应用于人类社会和国际关系的社会达尔文主义。2021年,例如,与中国安全部有关的一个政府支持研究中心发表了《大国兴衰中的国家安全》,编辑由经济学家张云成主编。这本书是解释新的国家安全法的一部分,声称国家就像一个生物有机体,必须进化或灭亡——而中国面临的挑战就是生存。这一思维方式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一位中国学者告诉我,如今的地缘政治是一场“生存斗争”,这与当年超级大国的广泛和变革性愿景大相径庭。习近平吸纳了这一框架,而中国政府的声明中充满了对“斗争”的提及,这一概念既存在于共产主义话语中,也存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著作中。

这一对于危险世界中的生存观念必然要求习近平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与狭义上抵御来自陆、空气、海洋、太空等威胁的“军事安全”概念不同,“总体安全观”旨在对抗所有挑战,无论是技术的、文化的还是生物的。在制裁、经济脱钩和网络威胁的时代,习近平认为一切都可以被武器化。因此,安全无法通过结盟或多边机构来保证。因此,各国必须尽其所能保护自己的人民。为此,中国政府在2021年支持成立了一个新的研究中心,专门负责这种总体安全观,任务是考虑中国安全战略的各个方面。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CCP)越来越被视为抵御混乱的屏障。

冲突中的不同愿景

中国领导人将美国视为对其生存的主要威胁,并据此发展了一个解释其对手行动的假设。北京认为,华盛顿正在因国内极化和全球权力的下降而加大与中国的竞争。根据这种思维方式,美国领导层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必将变得比美国更强大,这也是华盛顿试图把北京置于整个民主世界对抗中的原因。因此,中国知识分子提到了美国从接触转向“全面竞争”的转变,涵盖政治、经济、安全、意识形态和全球影响力。

中国战略家们观察到,美国试图利用乌克兰战争在民主国家与专制国家之间巩固分歧。华盛顿在G7与北约伙伴中联合,并邀请东亚盟友参加马德里北约会议,此外还建立了包括AUKUS(澳大利亚、英国与美国的三边协议)和Quad(四边安全对话)在内的新安全合作伙伴关系,将澳大利亚、印度和日本与美国相连。北京特别担心,华盛顿在乌克兰的参与将使其在台湾问题上变得更加激进。一位学者表示,他担心华盛顿正逐渐在其“一中”政策中做出改变——也就是美国同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视为台湾与大陆的唯一合法政府——朝向一种被称为“一中一台”的新接近方式。这种新型的将美国及其伙伴之间的关系制度化的方式,隐含或明确地对准了遏制北京的策略。在中国看来,这又是美国错误地相信世界正在再次分裂成集团的表现。

在北朝鲜作为正式盟友的情况下,中国无法在联盟的较量中获胜。相反,它试图将相对孤立的局面转化为一种美德,并利用中小国和新兴经济体中日益发展的非对齐趋势。虽然西方政府为141个支持联合国反对乌克兰战争的国家感到自豪,但中国外交政策思想家,包括国际关系教授兼媒体评论员楚树龙,认为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国家数量更能表明西方的权力。他的判断是,根据这一指标,西方集团仅包含33个国家,而167个国家拒绝加入试图孤立俄罗斯的行列。这些国家中的许多对于冷战时期的记忆并不美好,那时他们的主权被竞争的超级大国所压迫。一位著名的中国外交政策战略家曾告诉我:“美国并不是在衰退,而是擅长于与西方国家交谈。如今与冷战时期的最大区别是,当时西方在中东、北非、东南亚和非洲的对抗中有效地动员了发展中国家反对苏联。”

为了利用美国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下降,中国努力展示对全球南方国家的支持。与华盛顿不同,北京将与发展中国家的接触置于优先位置,专注于基础设施投资。通过一些已经部分发展的国际倡议,例如“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中国在他国的基础设施和发展中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的国家及私人部门资金。而其他一些则是新倡议,包括2022年习近平启动的全球安全倡议,以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北京亦在扩大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影响力,这是一个集结了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及俄罗斯在内的欧亚主要国家的安全、防务及经济团体,目前正在批准伊朗的加入。

停滞不前的过去?

中国自信地认为,美国错误地假设新的冷战已经开始。因此,它正在寻求超越冷战式的分裂。如中国国家安全部下属的某智库高级官员王洪刚所言,世界正在朝着“全球经济与安全的中心-周边结构转变为多中心竞争与合作的时期”发展。王和志同道合的学者并不否认中国也试图成为一个中心。但他们认为,由于世界正在走出西方霸权时期,新中国中心的建立实际上将导致思想的更大多样性。许多中国学者认为这一信念与未来的“多元现代性”承诺相关。该项目倡导的是,和美国及欧洲国家相比,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文明,反映出中国与众不同的现代化理论。

数十年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主要是经济层面的。如今,中国的外交不仅限于贸易与发展。一些最惊人和启发性的例子是中国在中东和北非愈发扮演的角色。这个地区曾经是美国主导的,但随着华盛顿的退却,北京趁机而入。今年三月,中国促成了伊朗与沙特之间的停火,取得了重大的外交胜利。与以往中国仅仅作为能源消费国和经济伙伴的地位不同,北京现在成为了一方积极的调停人,忙于与重要参与者建立外交甚至军事关系。一些中国学者认为,现在的中东是“后美世界的实验室”。换言之,他们认为,这个地区是未来几十年世界的缩影:在这儿,伴随美国的衰退,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全球大国相互争夺影响,而伊朗、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等中小国则展现其实力。

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表示怀疑,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在赢得潜在合作伙伴方面的困难。在东亚,韩国越来越接近美国;在东南亚,菲律宾正在与华盛顿发展更紧密的关系,以保护自己免受北京的影响;在许多非洲国家,反华情绪抬头,抱怨中国的殖民行为。尽管一些国家,包括沙特阿拉伯,希望强化与中国的关系,但其背后的动机至少部分是希望美国能够重新与他们接触。但这些例子并不能掩盖更广泛的趋势:北京的行动越来越活跃,也越来越雄心勃勃。

备用轮胎与身体锁

中美之间的经济竞争也在加剧。许多中国思想家曾预测,2020年乔·拜登当选总统将改善与北京的关系,但他们失望了:拜登政府对中国的态度比他们预期的更加激烈。一位高级中国经济学家将拜登针对中国科技行业的施压运动比作美国对伊朗的手段,这包括对中国科技公司及芯片制造企业的制裁。许多中国评论员认为,拜登试图冻结北京的技术发展,以保持美国的优势,与特朗普针对德黑兰采取的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同。在北京,已经形成共识:华盛顿的目标并不是让中国遵守规则,而是阻止中国的增长。

这一切是错误的:华盛顿和欧盟清楚表明,他们并不打算将中国堵在全球经济之外。他们也并不希望彻底与中国脱钩。相反,他们希望确保自己的企业不与北京分享敏感技术,并减少在关键行业(例如电信、基础设施和原材料)中的对中国的依赖。因此,西方政府越来越多地谈论“再工业化”和“友好友好岸”生产,鼓励企业在孟加拉国、印度、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设立生产基地。

习近平因此提出了“双循环”理论。而不是将中国视为一个通过贸易和投资与世界相连的单一经济体,北京开创了一种双重经济的想法。一半的经济——以国内需求、资本和理念驱动——属于“内部流通”,使中国在消费、技术和法规方面更加自给自足。另一半——“外部循环”——则涉及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选择性接触。而与此同时,尽管北京正减少对他国的依赖,旨在提高其它国家对中国的依赖,以便利用这些联系来增强其力量并施加压力。这些观点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

在影响力激增的中国经济学家余永定的理论中,“备用轮胎”和“身体锁”这两个概念阐述了双循环的概念。根据“备用轮胎”的理念,中国应该在失去天然资源、关键技术等方面具备紧急替代方案。这一想法是出于对西方制裁日益增多的关注。中国政府正努力保护自己,以防在冲突中被孤立,因而对尖端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和半导体作出巨额投资。但北京也试图利用这一新现实,以减少全球经济对西方经济需求及美国主导金融体系的依赖。在国内,中国共产党正在推动从出口驱动型增长转向以国内需求为导向的增长;在国际上,则推动将人民币作为美元的替代。俄罗斯正增加其人民币储备,且现在在与中国交易时不再使用美元。上合组织最近达成协议,各成员国在贸易中使用本国货币,而不再单靠美元。尽管这些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但中国领导人希望美国金融体系的武器化和对俄罗斯的严厉制裁将引发更多无序,增加其他国家对对美元主导地位的对冲。

“身体锁”是一个摔跤隐喻。它意味着北京应该让欧美公司对中国形成依赖,从而使脱钩变得更加困难。这就是中国为何致力于将尽可能多的国家绑定至其技术体系、规范和标准。过去,西方很难让中国接受其规则;如今,中国则决心让其它国家屈服于其规则,并在各项国际标准的制定机构中大力发声。北京还在借助其“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向尽可能多的国家传播中国的补贴型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及中国标准。中国过去的目标在于融入全球市场,但后冷战国际秩序的崩溃以及十九世纪风格的无序回归,已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思维。

因此,习近平在自给自足方面进行了大力投资。然而,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指出,中国对全球化态度的变化,与对美国的紧张局势在刺激国内经济挑战方面同样重要。过去,中国庞大的年轻且廉价的劳动力是推动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现在,该国的老龄化进程迅速,其需要新的经济模式,以在消费上获得增长。然而,经济学家乔治·马格纳斯指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提高工资并推进结构改革,这无疑会扰乱中国脆弱的社会权力平衡。例如,重振人口增长就需要对国家尚不发达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重大升级,而这又需要通过不受欢迎的增税来融资。推动创新则需要减轻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这最终与习近平的本能相违背。这些变化在当前的环境下无疑是艰难的。

一个分裂的世界?

1945年至1989年的这一段时光,以去殖民化和西方强国与苏联集团的对立为世界的定义。帝国解体成数十个国家,往往是通过小规模的战争来实现的。然而,尽管去殖民化改变了地图,但更强大的力量在于冷战的意识形态竞争。在赢得独立后,多数国家迅速与民主集团或共产主义集团结盟。即使是那些不愿意选择立场的国家,仍然在冷战背景下形成了“非对齐运动”的身份。

今天,这两种趋势依然显现,美国相信这一历史正在重演,因此案例决策者试图恢复曾在冷战期间成功的战略。于是,西方国家看似在将世界划分和动员自己的盟友。北京对此则不同意,追求符合其对世界步入自决与多重对齐优于意识形态冲突的战略。

相比之下,如今的时代与冷战时代有三点根本性区别,使得北京的判断更为准确。首先,当今意识形态较弱。1945年后,西方国家与苏联均展现出无比乐观且具有吸引力的未来愿景,吸引了全世界的精英与劳动者。然而,现当代中国并不拥有这样的愿景,传统的美国自由民主信念也因伊拉克战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唐纳德·特朗普担任总统而大为削弱,这一系列事件使得美国显得不那么成功、不那么宽厚和不那么值得信赖。此外,如今的中国与美国在产业政策、贸易、技术与外交政策问题上愈发相似。在没有足够强有力的意识形态信息以建立国际联盟的情况下,冷战式集团便无法形成。

其次,北京和华盛顿并未享有自1945年以来苏联与美国所占有的全球主导地位。1950年,西方及其主要盟友(北约国家、澳大利亚与日本)和共产主义世界(苏联、中国及东欧集团)合计占据全球GDP的88%;但如今,这些国家合计只占57%。而且非对齐国家的国防开支也从1960年代微不足道的1%增长至现在的15%,并且还在持续增长。

第三,今天的世界具有极大的相互依赖性。在冷战初期,西方与铁幕之后国家几乎没有经济联系。而现状与之大相径庭。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美国与苏联之间的贸易约占两国总贸易的1%;而当今,美中之间的贸易相当于美国和欧盟贸易总额的16%。这种相互依赖性阻止了冷战时代稳定的集团对抗形成。更有可能的局面是持久的紧张局面及不断变化的盟友。

中国领导人通过为一个分裂的世界做好准备,做出了胆大的战略赌注。中国共产党并不认为世界朝着后西方秩序移动并非因为西方崩溃,而是因为西方的整合使得许多其他国家感到疏远。在这个变革的时刻,中国允许其他国家展现自己实力的意愿,可能使得它比坚持要求更亲密关系的华盛顿更具吸引力。如果世界真得步入一个无序的阶段,中国或许能在其中得利。

Amelia Zhang

Amelia Zhang's reporting career has been marked by her dedication to bringing to light the diverse experiences of Chinese residents in the UK. Her empathetic approach has earned her a loyal following and respect within the community.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