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manchestermill.co.uk/p/manchester-embraced-china-then-things-got-sticky
亲爱的米勒斯,
本周末的阅读内容是关于大曼彻斯特与中国之间密切关系的报道。
我们的记者Jacklin Kwan已与多位参与这一关系的人士进行了深入交谈,并试图理解这一关系如何可能受到中英关系迅速恶化的威胁,尤其是在5G网络建设的问题以及对新疆维吾尔穆斯林人权侵犯的日益关注等方面。
这是我们本周第二篇长篇报道——第一篇是Robert Firth关于Pomona Island过往与未来的精彩专题报道,周三已推送给会员。如果您还没有阅读,请点击以下链接查看。
——Jacklin Kwan
喀什是中国西部沙漠中一个绿洲城市。
它与典型的中国城市差异明显,喀什的标志性建筑是沙色的房屋,配有瓷砖拱门,装饰有几何图案。
其人口以维吾尔穆斯林为主,其中维吾尔族居民约占五分之四。
喀什位于新疆省,该地区近年来因中国政府对维吾尔公民实行的“再教育”营而臭名昭著,人权组织和媒体报道称,维吾尔人遭到强制绝育、洗脑并被迫在工厂工作。
喀什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成千上万个检查站,配备有实时监控摄像头,构成了一个综合的监控体系。
警方只需点击鼠标,即可调出任何摄像头的实时视频流并识别其中的人。
《纽约时报》报道称,这些系统可以检索某人的肖像、住宅地址、教育记录、家庭关系和移动历史。
2019年,一名妇女在喀什南部阿克托的监控摄像头下行走。
这项技术的设计者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CETC),这是一家国有的国防制造公司,帮助国家实施军事网络系统以监控平民。
CETC下设多家单位,产品涉及整个电子信息行业,包括人工智能和大数据。
CETC的第38研究所专注于射电天文学。
曼彻斯特的联系
在离喀什超过3600英里之外的切希尔州,坐落着乔德雷尔银行。
我记得在入读曼彻斯特大学物理系之前,我曾去那里游玩。
这里有西北地区的重要地标之一——著名的洛威尔望远镜,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可转动射电望远镜。
该望远镜于1957年建成,直径达到250英尺,因其自身的重量而使碟面发生扭曲。
2021年1月7日,乔德雷尔银行的洛威尔望远镜。
我记得,导游在我们走过观测站周围的绿地时提到,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期间,洛威尔望远镜曾指向铁幕,准备提供警告,监测向西方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
这是许多我同学难以理解的外星概念:科学历史与战争历史的千丝万缕联系;甚至今天最大的科学创新者也可能在有意或无意中研发武器。
CETC的理念却与在乔德雷尔银行工作的许多爱好太空的科学家截然不同。
CETC成立时的宗旨就是利用民用技术为人民解放军的利益服务,就像它目前在喀什做的那样。
2018年,曼彻斯特大学与CETC签署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协议,旨在乔德雷尔银行建立一间新的联合研究实验室。
当时曾讨论过这家中国国防巨头将“培养与大学的长期关系”。
然而,事实证明,这一伙伴关系的存在时间甚至不到三年。
今年一月,曼彻斯特大学收到了来自国会外交事务委员会的一封信,主席汤姆·图根哈特是对中国力量持怀疑态度的政客,以“中国鹰”著称。
在信中,这位保守党议员指出:“根据人权观察和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的可信报告,CETC是中国政府在新疆建立监控国家的主要设计者之一。”
曼彻斯特大学随即切断了与CETC的关系,并表示正在调查在发展国际研究伙伴关系中所面临的“复杂风险和问题”。
曼彻斯特的“长期关系”迅速土崩瓦解,成为该地区大学、企业和地方政府在与中国的商业往来中面临的威胁的生动案例。
近年来,大曼彻斯特以热情拥抱中国,地方领导人将与中国的密切关系视为地区发展的关键竞争优势。
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曼彻斯特时被视为一个重大胜利,他参观了大学的国家石墨烯研究所,并与曼城球员阿圭罗合影留念。
在机场时,习近平宣布开通从北京到曼彻斯特的直飞航班,随之而来的是数十万在此学习和旅游的中国人。
如今,这些游客和学生被视为我们大学经济生存的关键,甚至有商业人员告诉《米尔》,中国人在曼彻斯特的消费已经成为“零售业一块重要的收入来源”。
更重要的是,自习近平访问以来,曼彻斯特签署了数十个协议和合作,涵盖许多在大曼彻斯特的重要建筑合同和一系列高知名度的大学合作。
虽然来自美国的海外投资仍远超来自中国的投资,但地方领导人对这种关系未来可能发展的规模充满期待。
但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谴责不断加剧,尤其是在西敏寺对“鹰派”影响力的上升,中国在英国的形象可能会从一个曾被视为战略优势的地方变成致命的弱点。
“中国话语者”
在牛津路上立着教堂门口大厦。
这是一幢不起眼的红砖建筑,门口贴着蓝色的横幅,标语为“感谢NHS”。
金狮站在拱门上守卫着入口。
此建筑内安置着大曼彻斯特投资发展局。
它的名称让人想起神话中的王米达斯——他所触及的东西都能变成黄金。
MIDAS有两个主要项目,一个专注于印度,另一个则是中国——称为曼彻斯特中国论坛。
该论坛由乔治·奥斯本创建,协调了多次高调的外交访问,向中国投资者传达明确的信息:曼彻斯特准备好迎接投资。
其网站上写道:“该论坛致力于确保曼彻斯特为中国的快速增长及其带来的机遇做好准备。”
论坛主席韦斯·怀利是一位四十多岁的活力人士,拥有一头红色头发,面带永远的乐观。
我与曼彻斯特与中国联系相关的人士交谈时,每个人都建议我与怀利交谈。
“他是维持关系强劲的重要角色,”曼彻斯特市政府的一位高级消息人士告诉我。
“你需要与韦斯聊聊。”大曼彻斯特联合政府的一个初级官员也这样说。
怀利在中国工作了近十年,先是在北京的世邦魏理仕房地产公司,然后在欧洲商会,流利掌握普通话。
当我观看他在中国电视上的访谈时,惊讶地发现他拥有一个真正的中文名字(申瑞),而不是一个尝试音译的名字(像把Jack改成佳克或Joshua改成佳舒华)。
在他管理中国论坛的多数时间里,曼彻斯特与中国的关系确实看上去充满希望。
在我们的交谈中,怀利的做法显然是商业务实优先于政治。
“我认为,很容易被卷入地缘政治,但实际上,企业希望继续前进并进行交流,”怀利对我表示。
对他而言,深化与中国的联系对于大曼彻斯特期待成为“世界级全球城市”的目标至关重要。
他告诉我:“我坚信,作为一个立志重建、推动变革的全球化城市,我们有许多机遇可以参与。”
怀利在作为投资促进者的角色上充当协调者,帮助促进投资并将曼彻斯特的项目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对接。
一个YouTube上的视频显示,2019年,他参加了一场由中国电信巨头华为在索尔福德举办的“5G体验中心”之旅。
此次考察中,索尔福德市长保罗·丹尼特也参与其中,他在同一时间欢迎华为在媒体城开设办事处。
一年后,英国政府禁止华为和其它“高风险供应商”参与5G网络建设。
索尔福德市长保罗·丹尼特(右三)与韦斯·怀利(右四)参观2019年在媒体城举办的华为5G体验中心。
“我们与中国领事馆的关系一直很好,”曼彻斯特市政府的一位高级消息人士表示。
市政府的高层官员定期在中国驻曼彻斯特的领事馆—位于拉什霍尔姆的丹尼森大厦—参加晚宴和会议。
该领事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放,这一时刻被认为是曼彻斯特与中国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节点。
“那个时期,国家级别与中国的关系相对较差,”一位消息来源表示,他记得一群中国官员来访时,他们提出与一座特定城市建立伙伴关系,那就是位于中国中部的主要工业城市武汉,现今最为知名的是新冠病毒的源头。
1986年,曼彻斯特与武汉召开会谈,双方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
2018年,《中国日报》报道称,在武汉举行的峰会上,双方领导人承诺“深化合作”。
在英国面对个人防护设备短缺的高峰期,驻曼彻斯特领事馆协调将口罩和药品分发给曼彻斯特地区的中国学生社团。
它与曼彻斯特的华人社区保持活跃的联系,并以一种略带父权的态度主持庆祝中国历史重大时刻的活动。
其中一项显得特别古怪的例子是:它邀请学生们以放映电影和主题演讲的方式来纪念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智力贡献。
它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与怀利合作,以增强商业联系。
曼彻斯特中国论坛发布的一份投资指南显示,在曼彻斯特运营的86家中资企业,包括中国银行、北京建筑工程集团、正泰、华为和国有重庆机械与电气公司。
该论坛将曼彻斯特称为“可投资城市”,近年来的确拥有丰厚的投资成果。
香港的中资企业“远东 Consortium”在价值10亿英镑的北部门户项目中是一项关键投资,为改造城市中心北部的社区。
北京建筑工程集团在该地区也是最大的中国投资者之一,参与了曼彻斯特机场集团的发展项目,投资额达8亿英镑,最近赢得了重建威根市中心的1.3亿镑合同。
威根市议会近期因暂停一名反对重建的图书管理员而被指责“像共产党中国那样行事”。
怀利表示:“我们必须清楚,我们已做出一项庞大的决定,退出欧洲联盟——我们的最大贸易伙伴。”
他说:“这意味着与关键市场,如中国的关系,变得更加重要,因此绝对有必要英国政府支持促进企业把握这些机遇。”
“军民融合”
“在朱日和军事阅兵式上,百余架 [战鹰] 在空中翱翔,”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报告称。
超过600台新发动机与涡轮机在展会上展出,均由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AECC)研发。
这家航空新秀是中国对波音和空客的回应,同样也生产武器:隐形战斗机和战鹰。
为了与其欧洲和美国对手竞争,AECC需要寻找技术创新与研究,为其飞机提供竞争优势,而大学曼彻斯特也在其中。
该大学与AECC子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建立了合作关系,此项合作于两年前宣布。
该合作设立了一个专注于石墨烯飞机材料应用的中心,显然具有重大的民用益处。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与曼彻斯特大学旨在开发和研究可以使飞机发动机更轻、更坚固且更耐用的先进材料。
这项研究并非是在一个环绕铁丝网的保密实验室内进行,而是在曼彻斯特大学许多致力于先进材料研究的建筑中展开。
其中一幢是亨利·罗伊斯研究所,一幢光鲜亮丽、全玻璃外观的建筑。
由于进行材料研究,研究人员在该建筑的“洁净室”内工作,均需穿戴不太时尚的工作服、头网、面罩、手套和无菌靴套。
当然,这些先进材料可用于商业飞机,也可用于军用飞机。
中国许多国有工业公司“军民融合”的特性可能给曼彻斯特带来问题。
许多组织如北京研究院接受军事资助,培养军方学生并致力于国防研究。
这一情况被称为“中国的军民融合”,几乎不是什么秘密。
“综合审查”是政府于三月发表的一项重要报告,强调了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日益强硬的态势,以及抵制对“英国安全、繁荣和价值观”的威胁的重要性。
由此,CETC伙伴关系的解体显示出,英国大学在与中国企业的关系中面临压力,尤其是当有证据显示与军方或中国侵犯公民权利相关的时刻。
怀利表示:“我们当然意识到当前双边与多边面临的更广泛地缘政治挑战。”
“但与此同时,我认为城市在这些问题中扮演了非常实用的角色。”他知道,在研究帮助中国军事领域方面存在特别敏感性。
“如果你与当地大学的同事或活跃于创新领域的人交谈,他们始终意识到这些特定方面的挑战,”他说。
“我们在全球经济中工作,相互之间贸易往来良好,文化联系也十分强大,”曼彻斯特大学的创新工厂负责人安德鲁·威尔金森表示,该机构旨在将曼彻斯特的尖端研究理念推向商业市场。
威尔金森曾在中国工作多年。
2019年,他成功关闭了一项交易,私人中资企业通树光电公司为Riptron有限公司投资近100万英镑,以开发低成本石墨烯传感器监测空气质量与污染。
“这是一个需要找到平衡的问题——我们将遵守英国政府的规定与两国间的观点差异,”他表示。
“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合作是互惠互利的。”
曼彻斯特大学的一位发言人告诉《米尔》:“我们重视与中国的联系,认为这是英国广泛国际贸易与文化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所有的互动都必须遵循政府的指导与规定。
“在考虑这些研究合作时,大学会认真考虑相关立法和政府指导。”发言人补充说:“我们采取一切合理措施,确保我们的研究不会超出其既定应用。”
研究者
在写这篇报道时,我与一位在曼彻斯特大学从事先进材料研究的中国研究生见面。
我们达成一致,不透露他工作的研究所及其研究的具体细节,以保护他的身份。
我们在牛津路的一家咖啡馆见面——当我靠近他时,看到他正在阅读约翰·斯坦贝克的经典作品《愤怒的葡萄》。
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想起,自己的社会早期也曾沉迷于现在我们所认为的中国那般审查——在过去,小说曾在几乎美国多个县、直到1953年在全爱尔兰被禁。
我试图闲聊但很快意识到他的英语较为拗口,于是我们改用普通话。
他似乎有些害羞,表示对改善英语能力的努力颇感遗憾。
我询问他是什么促使他选择在曼彻斯特进行研究,他承认在帝国理工学院才是他的第一选择,但他表示自己在这里很开心,因为他热爱足球。
他显得有些呆板和害羞,依旧尝试融入当地文化——就像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一样。
在疫情之前的五年里,他们的数量增加了近50%,形成了专门为他们设计的住宿楼、社团和活动生态系统。
《南华早报》报道,曼彻斯特大学的中国学生人数在欧洲最多,约有5000名学生,其中许多为研究生。
在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索尔福德大学、博尔顿大学和音乐学院还有更多的中国学生。
而这些学生对大学的收入贡献巨大。
“学生人数的比例是一回事,收入比例又是另一回事,”一位密切参与招揽国际学生的大学讲师说。
我询问与我会面的研究生一个问题:他所进行的研究是否可能被国家军事化?
他立刻变得沉默和拘谨。这样的闪避感让我在与怀利交谈时也察觉到了某种程度的尴尬,我对此表示理解。
他们认为,媒体对中国的报道缺乏细致的分析——往往采用模糊的种族主义刻板印象,以及将中国视为威胁的“新世界秩序”的形象,甚至担心与我交谈将来可能会有遗憾。
经过一些温和的劝诱,年轻科学家的回答渐渐浮出水面。“这是一种可能性,但这在所有研究中都存在。”他说。
他认为可能性相对较小——这些研究仍处于理论的了解阶段。
他的犹豫表明大曼彻斯特当前的两难。地方领导人渴望加深与中国的联系,希望能在现有成功的基础上利用中国投资推动疫情后的复苏。
但随着西敏寺日益高涨的反中情绪,双方的关系可能会遭受重创。
除了商业维度,大曼彻斯特也以其支持女性选举权、合作社运动、工会主义和工业时代争取言论自由的历史而自豪。
在安迪·伯纳姆和理查德·李斯等领导者的演讲中,这些主题是常见内容,城中约定俗成的雕塑和标语更是随处可见。
实际上,明天该市会纪念彼得卢大屠杀202周年纪念活动,地点为圣彼得广场。
与涉嫌在新疆进行可怕人权侵犯的国有企业签订协议,势必迅速削弱这种道德领导地位。
除了这种道德责任,地方领导人也需要理智地看待,并非把所有的中国企业或文化存在都视为敌对或威胁。
这个研究者的犹豫感表明了地方领导者的担忧,他们担心对人权侵犯或军方问题的讨论会蔓延到所有与这个拥有近五分之一全球人口的国家的合作。
我尝试以轻松的话题结束与这位中国研究者的谈话,问他在曼彻斯特工作期间是否注意到文化差异。
他表示,这种独特的文化经历正是他来到这里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他观察,英国学生不那么专注于学习,更愿意在作品中表达创造性并冒险。
在实验室中,上级和下级之间也不那么强调级别体制。
“即使我跟中国的导师一起工作,他们也更愿意让我表达想法。”他说。
我们所有的新闻报道均由我们的会员资助。成为会员,支持我们的工作,每周五次在您的收件箱中获取有关大曼彻斯特的高质量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