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www.bristol.ac.uk/news/2018/july/china-livestock-revolution.html
随着对动物蛋白的需求增加和财富的增长,1980年至2010年,中国的牲畜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三倍尽管在农场层面上提高了效率,但这一增长对国家和全球的环境可持续性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这一增长的趋势预计将继续,一支国际研究团队,包括布里斯托大学兽医学院的专家,制定了一项蓝图,以通过“新转型”提升生产效率与环境性能,这一新转型得到了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支持。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来自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的副教授白兆海表示:“中国的畜牧业转型是巨大的,无论是从规模还是速度上来说。”
白教授指出,“畜牧业革命”与更为人知的“绿色革命”在谷物生产上相比较,1970年到1990年间,全球肉类和乳制品消费的市场价值是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两倍。
在中国,1980年至2010年,人均肉类、牛奶和鸡蛋消费量分别增长了3.9倍、10倍和6.9倍,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
在此期间,牲畜数量从1.42亿头增至4.41亿头,畜牧业的经济价值增长了近60倍,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国,领先于美国和欧洲。
在农场层面,营养效率更高的单胃动物(猪和家禽)比例从62%上升到74%,而无土地(圈养)工业化系统增加了70倍,这些系统减少了温室气体(GHG)排放的影响(以产品强度水平或每单位产品的GHG排放计算),但限制了可持续生产。
论文的通讯作者林马也在中国科学院研究所表示:“然而,畜牧业转型的成本也很大。动物饲料进口增加了49倍,总氨和GHG排放量翻了一番,氮向水流的损失增加了三倍。”
薄弱的环境标准、放松监管的政策和自2007年以来每年高达100亿人民币(10亿英镑)的补贴被认为是主要原因。林马强调:“这一新转型必须由政府、加工行业、消费者和零售商共同推动。”
这支国际专家团队还包括来自英国罗斯汉普顿研究所、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以及河北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的科学家,他们探讨了到2050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一种是照旧模式,另一种是由利益相关者支持的新转型。
如果不改变,温室气体和氨的排放将进一步增加,氮向水体的损失也将上升。通过改变,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减少近一半,氮损失几乎可以减少三分之二。
罗斯汉普顿北维基分站负责人、论文共同作者迈克尔·李表示:“中国的畜牧业转型具有重大的全球影响,迫切需要开发更多可持续的畜牧生产路径,因为我们面临着资源压力和全球农业的环境后果。”
李教授还表示:“我们的国际专家小组已经绘制了轨迹,帮助开发路径,以实现针对提高生产效率和环境性能的新转型,结合农作物与畜牧业的生产。”
来自中国科学院的这一最新研究团队在二月份发表了一项研究,探讨了中国预计到2050年牛奶需求将比2010年增加三倍的情况下,如何在不增加GHG排放和氮污染的前提下应对这一需求,这项研究发表在《全球变化生物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