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发展与监管:美中欧三大数字帝国的较量

图片源于: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united-states/race-regulate-artificial-intelligence-sam-altman-anu-bradford

人工智能正在迅速改变世界。ChatGPT和其他新兴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彻底改革人们的工作与信息交互方式。最理想的情形下,这些技术使人类能够突破知识与生产力的新前沿,改变劳动市场、重塑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正在令技术专家、公民和监管者感到不安。即使是热衷技术的倡导者——例如OpenAI CEO Sam Altman和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Steve Wozniak——也向人们发出警告,称不受监管的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失控的危害,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威胁。最悲观的预测关乎人工智能可能彻底消灭劳动市场,使人类变得多余,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随着科技公司在严厉批评和审查中竞相推进人工智能能力,华盛顿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求制定人工智能监管政策,而又不压制创新。在美国、中国和欧洲,已经出现不同的监管模式,这些模式根植于不同的价值观与激励机制。这些不同的做法不仅会重新塑造国内市场,还将引导美国、中国和欧洲数字帝国的扩展,推动各自对全球数字经济的竞争愿景,同时努力扩大其在数字世界的影响力。

随着人工智能主导权竞争的加剧,各国政府选择如何治理人工智能将会深刻影响未来技术与社会的发展。美国在华盛顿的人工智能监管辩论正处于关键时刻,美国不能坐视不理,让中国和欧洲为世界决定这些根本性问题。

在数字监管方面,美国采取了市场驱动的方法,中国则推行国家驱动的模式,而欧盟则追求以权利为导向的方法。美国的模式反映了对市场的不妥协信任,并将政府的角色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它的重点是保护言论自由、自由互联网和激励创新。华盛顿视数字技术为经济繁荣与政治自由的来源,从而认为这些技术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工具——这种看法反映了其对人工智能的监管态度,滞后于市场创新。美国对人工智能监管的态度深受信念驱动,即对创新与技术进步的乐观追求,美国科技公司被视为这一进步的推动力。

华盛顿视人工智能为推动经济增长与巩固美国在中美技术竞争和不断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中科技与军事优势的机会。美国单一的经济与地缘政治首要目标使得监管成了一种后果。因此,美国尚未制定出任何实质性的联邦人工智能立法,仅仅建议了一些科技公司可以选择采纳或忽略的自愿标准。比如,2022年10月白宫发布的《人工智能权利蓝图》为人工智能开发者和用户提供了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护美国公众权利的指南,但最终还是将信任寄托于科技公司的自我监管。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Lina Khan曾警告,任由企业自行监管人工智能可能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并主张政府监管对于确保人工智能技术惠及所有人至关重要。然而,考虑到国会的政治僵局和决策者们普遍担心任何此类监管可能会妨碍创新和削弱美国的技术领导地位,全面的人工智能监管在美国仍然是个遥遥无期的前景。

相对而言,中国则采用了国家驱动的方式来推进数字监管,作为其使中国成为世界领先技术超级大国的雄心努力的一部分。北京对数字经济的干预方式也旨在通过将数字技术作为审查、监视和宣传的工具来加强中国共产党(CCP)的政治控制。早期,政府助力于中国的科技产业发展,然而近年来,北京对其科技行业采取了严厉且主动的打压,名义上是为了推动“共同富裕”——以确保科技巨头不会超越中国国家的控制。

中国政府意识到人工智能的潜在经济与政治益处,正在大力补贴新工具,以提高其进行大规模监视人民的能力,以维护社会稳定。中国的专制技术制度使其有动机来监管人工智能:尽管人工智能驱动的面部识别可以帮助北京行使政治控制,但像ChatGPT这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则可能削弱这种控制。生成式人工智能依赖大量数据,而且随着技术的部署,仍在不断演变。 这给中国的审查制度带来了新挑战,而这个制度可能难以跟上。

面对这些潜在挑战,北京决心牢牢控制其人工智能能力。2022年,中国政府出台了针对深度伪造技术与推荐算法的标志性法规,这些技术可能破坏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对数字技术的信任——同时也威胁到中国共产党的对数字经济的控制。今年4月,政府发布了有关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草案法规,对开发者在违规或不法内容方面承担责任,包括那些偏离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观的内容。这些立法进展表明,中国政府致力于通过强有力的干预来引导国家的人工智能未来,鼓励技术进步,同时确保人工智能不会削弱社会稳定和共产党对国家的控制。

欧盟则与美国和中国完全不同,它率先推出了一种专注于用户和公民权利的监管模式。在欧洲看来,人工智能预示着一种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数字转型,因此不能任由科技公司的随意决定,而是必须扎根于法治和民主治理之中。实际上,这意味着政府需要介入以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保护社会民主结构,并确保数字经济带来的利益公平分配。

这一以权利为导向的欧洲方法已经在诸如《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等开创性的欧盟法规中得到了体现,该法规保护公民的数据隐私。最近,欧盟还通过了《数字市场法》,对所谓的数字守门人(包括美国科技巨头)施加义务,以减少他们的主导地位并保护竞争;以及《数字服务法》,该法则为线上平台对所承载的内容负责设立了规则。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欧盟对此类监管的推动力度正在加大。 欧盟立法者最近通过了一项名为《人工智能法》的全面草案,旨在减轻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确保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在这一草案中,预计将在今年年底之前确定的人工智能系统如果利用个人脆弱性或操纵人类行为将被禁止。预测性警务将被取缔,公共场所实时面部识别的使用也将被严厉限制,因为它侵犯了基本权利和自由,使部分人口处于持续监视之下。可能导致歧视的人工智能系统在人们获取就业或公共福利方面的使用也将受到严格监管。

欧盟在OpenAI于2022年11月向公众推出ChatGPT时正准备通过《人工智能法》,这一情况给欧洲立法者带来了一个棘手的挑战,即如何规范一种同时可以部署于风险与安全目的的通用人工智能。这一问题将可能主导立法程序的最后阶段,但欧洲议会已经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必须遵循各种透明度要求,并以不违反基本权利或产生非法内容的方式进行设计。一旦这一具有约束力的立法最终确定,将成为世界上首部全面的人工智能监管法。

美国、 中国和欧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不同愿景正在构建出三个独立的“数字帝国”,它们相互竞争着对未来技术的控制,并试图在数字世界中扩大影响力,其他国家也在寻求在人工智能立法方面的引导。

人工智能承诺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推动,以及对快速演变的技术进行监管的挑战,可能促使一些国家选择美国式的自愿指导。美国市场驱动模式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并推动了令人称羡的技术进步。然而,同样越来越清楚的是,缺乏对美国科技公司的监管代价也不小。华盛顿对许多市场失灵视而不见,揭示了以谷歌为首的科技巨头滥用市场权力的反复现象,垄断了数字广告技术,损害了竞争对手的利益。这些市场失灵与假信息的泛滥,连同科技公司对用户个人数据的剥削,正在加剧公众对科技公司的不信任。为了遏制美国科技公司对海外互联网用户的过度控制,各国政府现在正在寻求重新掌控其数字市场,并限制领先的科技公司。甚至美国公众和两党国会如今也呼唤对科技行业的更大监管。

华盛顿需要决定是否愿意在建设未来数字世界中发挥作用。

随着美国模式的吸引力减弱,中国的国家驱动模式正逐渐获得立足之地。中国正在构建数字丝绸之路,向世界各国输出人工智能驱动的监控技术及其他数字基础设施。专制政府发现中国模式颇具吸引力,因为北京似乎能够将蓬勃发展的创新与政治控制结合在一起。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会通过揭示出更严格的控制会导致创新受限而改变他们的看法。尽管在人工智能驱动的监控技术方面,中国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方面仍落后于美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该国的审查规则限制了可以用于训练基础模型的数据——这表明,互联网自由可能会更好地服务于创新与经济增长,至少在这一类数字技术中。

如果美国市场驱动模式似乎过于宽松,而中国国家驱动模式则过于严格,那么欧洲的方法可能代表着一种“金发姑娘”选择:一种第三种方式,旨在制约企业权力,保护基本权利并维护民主制度。在美国科技公司遭到广泛反对之际,世界各国政府——包括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和韩国——正在逐渐远离市场驱动框架,越来越多地模仿欧洲数字监管,以重新掌控其数字经济。

即使其他国家不跟随其监管方法,欧盟也可能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引导者。科技公司通常会在全球业务运营中扩展欧盟的严格监管,以标准化其产品与服务,这种现象被称为“布鲁塞尔效应”。希望使用欧洲数据训练算法的人工智能开发者,比如,将受到欧盟《人工智能法》的约束,即使在欧盟以外的地方。若他们希望规避欧盟的监管限制,则需要开发全新的算法,而不使用欧盟数据。通过这种方式,欧洲可能会在塑造海内外的人工智能监管方面发挥作用。在一个具有启发性的例子中,OpenAI的Sam Altman曾威胁要将ChatGPT撤出欧盟,理由是出现的监管限制,几天后在面对欧洲立法者的强烈批评后,他又撤回了这一威胁。欧盟的监管方式主导的局面可能产生混合反应;一些外国公民与政府可能会欢迎欧洲的努力,并感到欣慰,认为欧盟的数字保护措施也扩展到了他们身上。然而,其他外国利益相关者可能会指责欧盟的监管帝国主义,认为布鲁塞尔效应可能会削弱各地的创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并损害外国政府根据自身价值观和利益监管人工智能的能力。

随着欧盟与中国在人工智能监管方面的领先,华盛顿需要决定是否愿意在建设未来的数字世界中扮演角色。美国与中国技术竞争的重要性可能促使华盛顿继续倾向于不受限制的人工智能发展,认为美国政策制定者坚信自由市场的优点,并继续信任科技公司应对人工智能相关害处的能力与愿望。美国可能还发现自己无法有效监管人工智能技术,这不仅因为美国政治过程的无能,还因为这已经妨碍了有意义的人工智能立法。不断的科技公司游说活动进一步加强了现状的延续。

然而,最近的三个发展表明,美国可能会放弃其科技自由主义的方法,接受人工智能监管,向欧盟靠拢。首先,国内对监管的支持正达到临界点,诸如Altman与人工智能先锋Geoffrey Hinton等杰出人工智能专家与开发者,已与立法者及公众一同支持监管。在这一新的政治环境下,监管不作为愈发难以辩护。

第二,美国可能会得出结论,宁愿与欧盟共同设定法规,而不是让欧盟单方面监管美国市场,通过布鲁塞尔效应加以影响。

第三,美国与欧盟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影响的共同担忧为密切的跨大西洋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

美国一再重申希望与欧盟及其他民主盟友合作,推广与公民权利和民主价值观一致的规范,巩固统一的民主阵线,抵御中国及其数字专制同盟的挑战。如果这是华盛顿对这一竞争的看法,那么美国与欧盟合作的理由就非常充分。美国与欧盟可以放下彼此的分歧,共同制定人工智能的标准,旨在促进创新、保护基本权利和维护民主。然而,随着世界各地愈来愈多的国家走向专制,华盛顿与布鲁塞尔将面临挑战,在国际社会增长的对中国监控技术需求中遏制这一趋势,恐怕会导致人工智能经常作为破坏民主的工具被使用。

在即将到来的几年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竞争与监管方式的竞争将会显现出明显的胜利者与失败者。这些 competing 模式将以不同方式授权科技公司、政府或数字公民,将带来深远的经济与政治后果。各国政府如何做出这些选择将决定实现人工智能革命的成效,造福民主与实现前所未有繁荣,抑或导致严重的社会危害,甚至是不可预见的灾难。

Oliver Huang

Oliver Huang stands out for his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where he combines rigorous research with a compelling narrative style, focusing on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within the British context.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