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www.wallpaper.com/architecture/ripple-ripple-rippling-architectural-association-show-china-london-uk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约有295万农村‘务工者’在城市间流动,形成了被称为‘漂浮人口’的现象。
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使得农村地区缺少中间一代。
在伦敦建筑协会(AA)举行的一场名为《涟漪涟漪涟漪》的多媒体多感官展览中,展示了在中国迅速扩张的城市化背景下,那些留守乡村人们的生活。
该展览基于超过十年的研究,建筑师、社会人类学家和编舞者 Cyan Cheng、Chen Zhan 和 Mengfan Wang 深入中国中部的石鼓山农村,发掘在农村生活逐渐消失的过程中,建筑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展览中包含来自石鼓山的田野笔记、绘画和摄影作品,还有一个三部曲的影片。
其中包括三位创作者最新的影片作品《灰烬变松》,探讨了在自然环境处理中的轮回现象。
(图片来源:Elena Andreea Teleaga)
展览部分内容溢出AA画廊的边界,在以乔治亚风格建筑为主的贝德福德广场中,重建了一座典型的国家资助农村房屋,形成一种略显超现实的对比。
干石墙划分出家庭空间,如花园、走廊和客厅,置于公共广场的环境中。
这一装置的‘未完成’状态,反映出等待从城里工作的家庭成员筹集资金而造成的不完整或半毁灭建筑的现实。
展览突出了一种在住宅结构中减少的归属感,与那些在表面上看似资本主义城市中,私人与公共之间有时具有攻击性界限的情境形成鲜明对比。
诸如客厅的区域变得半公共,而过道等边界空间则通过家务活动被积极占用。
门槛不仅仅被跨越,反而被自然而然地占据。
Chen 指出:‘我们发现有这种涟漪的形象;所有的家庭活动扩散出来,然后环绕在大门周围,并渗透到街道上。’
‘涟漪’这一行为反映了这种即兴和反应式的支持系统,其中空间的使用与集体关怀交织在一起。
她补充道:‘我们理解的家庭与家之间的协议在日常的方式中被打破。’
展览从‘传统的建筑概念’走向了一个支持聚合的进化建筑感,强调了关怀网络的重要性,这对重新思考城市的边界、阈限和拥有象征具有相关性。
在此过程中,它展现了一种人性化的视角,不是关注建筑上视觉上的耀眼之处,而是关注在颠覆现状中的微妙卓越之处。
(图片来源:Anne Tetzlaff)
《涟漪涟漪涟漪》展览将于2024年11月6日结束户外装置,画廊展览将持续到2024年12月7日。
更多信息,请访问 aaschool.ac.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