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关系中的冲突与合作:复杂的全球政治图景

图片源于:https://eastasiaforum.org/2022/03/26/the-paradox-of-china-india-relations/

在最近召开的COP26气候大会上,中国和印度在煤炭减排和气候正义等关键问题上进行了合作。

在当前的乌克兰危机中,中国和印度在联合国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上均选择了弃权,这主要是由于它们与俄罗斯之间长期且复杂的关系——中国与其形成了正式的伙伴关系,而印度则在军事上依赖于俄罗斯,并对中国高度关注。

这种认知失调下隐含着两组平行的国家叙事,分别是一个趋异和一个趋同的叙事。

主流媒体所强调的中印关系中的最显著特征是它们在后殖民时期的领土冲突历史,始于1962年的边界战争。

确实,两国在1968年至2017年间成功降温了紧张关系(除了1987年),得益于双方签署的联合边界协议。

但这种脆弱性始终潜伏着,可能因任一方的小规模道路建设及国内政治动员事件而引发。

美国在这一背景中发挥了重要但波动的调解角色。

最近,中印两国在2020年5月的实际控制线发生了边界冲突,因小规模的道路建设而引发;自那时以来,印度国内舆论高度激动。

这一冲突的影响深远,印度对此的反应是禁止了59款中国手机应用,同时年内总禁令数量增加至220款,并加强了与“四方安全对话”伙伴的关系。

然而,这仍是一个不完整的故事。

在2021年11月的COP26大会上,印度反对多数提案,主张对煤炭实施“逐步减少”,而非彻底“淘汰”。

有趣的是,印度在COP26大会上最支持其立场的合作伙伴是中国。

这种在格拉斯哥的对齐建立在多年对煤炭问题的合作基础之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及全球紧张局势下,中印之间的贸易却在蓬勃发展:2021年双边贸易增长了43%,其中中国的出口增长了46%,印度的出口增长了34%。

中印关系中冲突与合作的实例突出了全球政治的复杂性与细微差别。

鉴于边界冲突的高昂至极的非理性成本,仅凭物质利益和制度并不能解释这一关系。

相反,各国似乎会嵌入主导的国家叙事,这些叙事作为焦点,塑造政策偏好和选择。

它们作为超级目标,从而在关键问题领域产生平行立场,尽管政策过程截然不同。

几种主导叙事可以共存,并导致认知失调和表面上不连贯的政策选择。

中国和印度在两种基础内部叙述之间存在紧张关系——后殖民国家建设与经济和社会正义的追求。

中国和印度的国内外政策均以这两种组织理念为中心。

第一种叙事导致冲突,第二种则促成合作。

目前的实际控制线大致沿着英国在旧西藏王国划出的麦克马洪线延伸,这是19世纪殖民“大博弈”的最后篇章。

这一边界线在印度的战后国家认同中象征显著,且在中国则是短暂的袁世凯时期所经历的殖民痛苦的象征。

因此,它们都集中于国家建设,并执着于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合法性。

这种分歧因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而更加根深蒂固。

现代中国和印度的第二种主要国家叙事是关注经济发展。

在1800年时,中国和印度各占全球经济的四分之一,但两国在殖民时期成为了边缘化国家,从1820年全球经济的50%骤降至独立时的约12%。

当这种叙事占主导地位时,会产生看法上的趋同,并不时引发一致合作。

中国和印度均主张改革全球经济机构,且它们在新开发银行中是合作伙伴,共同愿景为全球多极化秩序。

尽管乌克兰战争后,BRICS国家的部长和工作组仍于2022年继续积极会议,其中包括中国和印度。

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两国皆强烈支持气候正义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强调发达国家履行其承诺的绿基金贡献责任。

这一点在COP26大会上得到了明显体现。

这不禁引发了一个问题——中印关系中的偶尔合作是否足以打破边界上的僵局?

还是说,全球国际关系界需要接受中印关系将在人际冲突与合作之间保持复杂平衡的现实?

Oliver Huang

Oliver Huang stands out for his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where he combines rigorous research with a compelling narrative style, focusing on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within the British context.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