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不应视为冷战

图片源于: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united-states/2021-03-24/there-will-not-be-new-cold-war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学者、评论员和外交官常常错误地指责美国对中国采取“冷战思维”。

通常在华盛顿增强美国军队在亚洲的地位或增强其在东亚盟友和伙伴的军事能力时,这些指责便会被提出。

诚然,在后冷战时代,美国及其在亚太地区的盟友和伙伴确实与中国进行了军事领域的战略竞争,而中国也在不断现代化其军队并增强其投射能力。

迄今为止,美国已经成功地阻止了大陆中国通过武力解决其在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峡的众多主权争端。

美国及其最亲密的盟友确实禁止向中国出售武器,并试图限制某些军事技术的转移。

然而,直到最近,这种冷战类比几乎没有意义。

美国对苏联及其盟友的冷战遏制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努力,超越了军事领域。

这一政策旨在限制与这些国家的经济接触,削弱其国内经济,并在外交上阻挠它们。

相较之下,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除了中国人自己外,没有哪个国家比美国更积极地帮助中国的经济发展。

美国开放了市场以接纳中国的出口,为中国工业提供了大规模投资,并接纳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到美国大学学习。

所有这些都对中国的快速增长和技术现代化至关重要。

同时,美国也曾要求中国在国际外交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正如前副国务卿罗伯特·佐利克所言,希望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

然而,中国对这一邀请的回应仅限于时断时续,佐利克的请求也反映出华盛顿并没有试图阻止北京在国际上获得更大影响力。

然而,随着华盛顿政治圈的鹰派愈发壮大,这种情况可能正在变化。

自2017年特朗普总统上任以来,许多美国评论人士开始预测美国与中国之间将会发生新的冷战。

作为证据,他们不仅引用了在印太地区日益激烈的军事竞争(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还提到了许多新的现象:美中贸易战以及对广泛经济脱钩的呼吁;美国将华为及许多其他中国公司和机构列入商务部的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和财政部的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名单,这些都限制了美国企业和机构在没有许可证的情况下与这些中国实体进行商业活动;2017年12月的《国家安全战略》将中国与俄罗斯并列为对手;以及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国际经济政策的全面描述为“掠夺性”。

新冠疫情的爆发无疑也影响了双边关系。

在抗击这场共同危机方面,美国与中国并没有携手合作,而是围绕疫情的责任进行争斗,争论哪个政治制度能够更有效地应对疫情。

在2020年下半年,特朗普政府在各种演讲、政府文件、文章和推文中基本上对中国宣战,声称中国的行为旨在推翻现有的自由国际秩序,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的霸权。

特朗普政府官员将中国视为对美国及其维护的基本自由的生存威胁。

正如对抗苏联的战略一样,他们认为,唯一一个可信的长期解决方案是美国领导一个志同道合国家的全球联盟,以削弱中国在海外的实力,并促使中国内部发生根本性的政治变革。

对此类政策的批评者可能会表示,美国正在创造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通过宣布冷战,华盛顿无端地制造了一场冷战。

但不论美国自己采取何种战略,真正类似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美苏冷战根本不会出现。

冷战是一种复杂的多国关系网络,没有任何单一国家,即使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可以单独创造一场冷战。

美国与中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尽管是一个现实,且带来危险,但缺乏美苏冷战的三个关键且相互关联的要素:美国与中国并未卷入全球意识形态的斗争,以争取其他国人民的支持;今天高度全球化的世界也不能被容易地划分为明显的经济集团;而且美国与中国并未领导一套对抗的同盟体系,正如20世纪中叶在朝鲜和越南等地所打的血腥代理战争,或是在柏林和古巴所引发的核危机。

在没有这三项因素的情况下,美苏冷战将不会如实际发生时那般暴力和危险。

因此,尽管中国的崛起给美国及其盟友和合作伙伴带来了真实的挑战,但这种威胁不应被误解。

那些主张对中国采取冷战遏制战略的声音误解了中国视角的挑战本质,因此提出的回应只会削弱美国。

如果华盛顿单方面采取过时的冷战立场对待中国,美国将会疏远那些对中国经济依赖过重而无法完全采取敌对政策的盟友。

尽管这些盟友在许多对北京的合理关切中与华盛顿意见一致,但大多数美国的盟友和伙伴并不将中国视为对其政权生存的存在威胁。

如果拜登总统维持一种类似于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冷战态度,美国将只会通过削弱美国最大竞争优势的方式,孤立自己,那就是与60多个国家的联盟和安全伙伴关系,其中很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国家。

这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形成鲜明对比:朝鲜、伊朗、巴基斯坦、苏丹以及津巴布韦等。

有人可能会争辩说,冷战与当今美中战略竞争之间的真正差别在于,中国在全球的权力相对有限,无法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苏联相提并论。

美国与中国在全球的总体国力差距仍然很大。

不过,这仅能在有限程度上给美国人安慰。

早在2001年,我就指出中国正在对美国在东亚的重要军事基地和军队发展主要的不对称威胁,这个地区在地缘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

与当时相比,中国在该地区的力量已经提升得很快,已经超越任何单一的美国亚洲盟友。

在中国和日本、台湾及若干东南亚国家(包括美国盟友菲律宾)之间的海洋争端中,潜在的直接冲突风险最高。

幸运的是,正如Oystein Tunsjo最近所指出的,围绕这些海洋争端引发的危机,尽管危险,但通常较容易处理。

各国不易控制海域领土。

而且,除了台湾外,靠近中国的争议岛屿、岩石和礁石并不是侵略的诱人目标。

除了权力差异和地理原因,还有其他三个因素使当代美中战略竞争的危险性低于美苏冷战。

如果美国与中国都是领先的经济独立同盟集团的领导者,并且该联盟建立在意识形态对立的基础上,那么美中战略竞争将迅速转向土地,且很可能从东亚扩展到全球的各个角落。

即使中国不能在遥远的地区与美国进行军事对抗,它也可以提供、训练和支持与其意识形态兼容的亲北京代理,进而攻击美国的盟友和伙伴。

换句话说,当前位于东亚的美中地区竞争,可能会演变成全球性的竞争。

这将更像是冷战,因美中双方的代理在美国与中国的核武器和远程常规打击武器的保驾护航下进行地方冲突。

但幸运的是,这仍然属于政治学的科幻小说范畴。

几乎没有证据表明中国正在试图将其意识形态传播至全球,或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是基于意识形态的门槛测试。

一些观察者对习近平在2017年11月第十九次党代会上的讲话反应热烈,他提到中国的发展路径可能成为所谓华盛顿共识的另一种选择。

习近平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不断得到发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开辟了新道路。

它为希望加快发展、维护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选择。”

习的这一言论似乎更多是为了为中共的统治及经济政策辩护,而非呼吁出口一种“中国产模”。

习在党代会后的随即表态更支持这一解释。

2017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世界政党对话中,习表示:“我们不‘引进’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我们不能要求其他国家再现中国的做法。”

这次对话本是习宣传中国模式的适合场合。

事实上,中共在改革时代始终在其所谓社会主张的描述中添加“有中国特色”的表述,而这种主张依赖于市场定价以实现增长,并且与许多自称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包括美国)相比,存在着更高的不平等。

如果它的支持者自己表示这一模式需要深厚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基础,那么向外推广该模式无疑是很困难的。

北京在国内政治上专制且往往可怕,在新疆地区建造大规模的“再教育”集中营,压制藏人、异见的政治声音、记者和人权捍卫者。

与俄罗斯不同,后者积极试图在东欧及其他地区破坏民主,中国似乎对其他国家的国内结构持中立态度。

相反,北京似乎更关心这些国家对中共在国内的统治姿态、中国的主权争端以及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兰德公司》的一份报告巧妙地驳斥了特朗普政府将俄罗斯与中国捆绑在一起的做法,指出:“俄罗斯是流氓,不是同级;中国是同级,非流氓。”

一位曾驻俄的中国前外交官施泽总结道:“中俄的态度不同。俄罗斯想打破现有国际秩序……俄罗斯认为它是现有国际体系的受害者,而中国则受益于现有国际体系。

我们希望改善和修正该秩序,而不是打破它。”

然而,像俄罗斯那样,北京也采取了反民主的方法,试图影响全球的舆论。

一名经验丰富的美国政府官员劳拉·罗森伯格在这些页面中曾表示,北京采用了俄罗斯式的互联网攻击,以削弱人们对民主的信心。

她的文章集中于香港的数字战,但她的观点几乎无疑适用于台湾。

然而,中国在这些声称为其本土的区域内的行为,并不代表其对外政策。

例如,中国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甚至美国的影响力行动被引证为意识形态修正的例子。

尽管这些令人担忧,但它们与在香港和台湾的民主破坏行动根本不同。

在新冠疫情危机期间,北京的“战狼”外交官及媒体机构,对那些抨击中国最初处理危机和缺乏透明度及言论自由的外国政府和评论员进行了激烈回击。

北京在对付批评其对维吾尔人的压制、镇压中国知识分子、律师及人权活动家的行为方面也同样如此。

但北京并不意图破坏这些国家的自由民主,而是专注于改变这些国家的对待中共统治的态度及政策,阻止政府支持其他與北京的主权争端相关的对手,包括在台湾海峡的争端。

斯坦福大学胡弗研究所的一项报告,可能是对中国试图影响外国国家的最显著的批判。

即便如此,该报告认为北京的目标主要是保护中共在外界的批评,而不是向国外输出中国的威权模式。

中国的做法并不针对外国的民主,那与毛泽东或斯大林向国外支持共产党革命的做法大相径庭。

然而,北京在海外施加影响仍然是自由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尽管这不应成为一场新的冷战。

通过利用资金来影响选举和媒体报道,并通过施压学者和学生,迫使他们在上述话题上持北京可接受的立场,中共损害了自由社会中重要机构,尽管这并未直接破坏全体自由民主的基础。

这种伤害的严重性或许足以引起政府与学界领导者、新闻工作者的警惕。

伊丽莎白·经济指出,当地中国政府开设针对外国官员与学者的有效治理课程,其学生有来自邻国的官员及学者。

而且,中国还在包括柬埔寨和苏丹等威权环境中提供治理与经济发展课程。

这一做法或许最接近于中共的威权宣教。

然而,假如中国在原本民主的国家中培训亲威权政党和团体,来夺取控制,并摧毁民主,情况将会更加令人担忧,且显然将会导致冷战环境。

这将类似于冷战初期,中苏对国际共产党组织的支持行为。

但是,当前的中国教育项目似乎主要是公关外交,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治模式的有效性与合法性,尽管美国及其他民主国家对此有诸多批评。

直到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前,美国可以说实行了一种比中国更为意识形态驱动的外交政策。

这种趋势在拜登政府中可能会回归。

美国支持民主化,并支援北非、中东、中欧和中亚的亲改革“颜色革命”。

然而,特朗普政府在意识形态修正主义的传统上大幅降低了基调,采用了“美国优先”的口号。

特朗普放弃了以合作为重点的多边经济协议,甚至攻击了美国自己主导下的现有多边经济协议,例如全球贸易组织。

最后,特朗普似乎更愿意与外国独裁者打交道,并同样批评自由民主国家。

特朗普的任期因此使美国与中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冷战愈加遥远。

中国没能像毛泽东时期那样输出其意识形态,而美国在特朗普时代亦未再实施其意识形态。

特朗普政府在东亚最接近意识形态驱动的努力,便是与四个主导的地区民主国家联合的“自由与开放的印太”运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

这一所谓“四方”或安全联盟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构想,理论上可能在中国周边形成地理与政治的弧形。

这四国的安全合作有所改善,但仍远未达到冷战式的多边联盟,尤其考虑到传统上不结盟的印度,以及四国成员与中国之间的强大经济关系。

在东亚的其他重要美国民主盟友,例如韩国和菲律宾,似乎对此类针对中国的多边安全努力并不感兴趣,尤其是这种意识形态的努力。

而且,潜在的美国地区伙伴,如未选出领导人的泰国和越南,也不属于意识形态导向的联盟,想要选择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立场的意愿也不大。

在欧洲联盟内,许多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形。

欧盟分享美国对中国强硬外交与经济政策日益激进的担忧,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

欧盟内部正在发展政策,以更好地保护成员国免受知识产权盗窃和间谍活动的影响。

2019年3月,欧盟委员会首次提出安全战略文件,称中国是“系统性对手,促进替代治理形式”。

但同一份欧盟委员会的战略文件也强调必须与北京进行合作与经济整合,甚至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并且,在2020年12月,欧盟达成了一项广泛的双边投资协议,从而使欧洲经济在未来与中国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显然与冷战无关。

在美中对立的另一方,共同组成冷战联盟的前景更为暗淡。

中国仅与朝鲜建立正式的同盟关系,并与巴基斯坦有紧密的安全伙伴关系。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一些成员,如老挝和柬埔寨关系密切。

然而,这些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东盟对中国在南海争端中的统一立场。

它们並未增强中国在国际上投射力量的能力,或者反制美国主导的东亚同盟体系。

唯一的例外是柬埔寨,在那里,中国获得了特殊的港口使用权,可能促进中国海军在那里的持续存在。

即使在那种情况下,柬埔寨的后殖民民族主义也针对这种局面进行了反击。

通过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BRI),北京将可能与更多亚洲和非洲国家建立特殊关系,进一步增强其全球影响力。

但这些特殊关系更可能通过阻止这些国家采取与中国利益相违的政策来服务于北京,而并非鼓励这些国家联合反击美国及其盟友的努力。

这一现实仍然可能给美国及其盟友的外交努力带来挑战。

例如,希腊作为一个北约成员,因中国航运巨头中远集团投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曾阻止过欧盟对中国的人权控诉。

然而,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北京似乎也只是利用其特殊关系来捍卫其国内政治制度,而并非为将希腊变为攻击北约安全利益的平台。

从美国的角度看,中国最重要的安全关系是与俄罗斯的关系。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关系包括联合军事演习、军售,以及在联合国的外交合作,以阻碍美国及其盟友对包括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在内的领导人施加压力或予以推翻。

但中俄关系并未达到真正的同盟程度。

很难想象中国会直接参与到俄罗斯与格鲁吉亚或乌克兰的冲突中,或在波罗的海等地未来的任何冲突中介入。

同样,俄军直接插手台湾海峡或其他东亚海域的争端也不太可能。

实际上,俄罗斯还向越南和印度等与中国在主权问题上有争端的国家出售先进武器系统。

促进中俄更加紧密关系的最强大力量是两国共同反对历届美国政府的对变革的追求以及对压迫政权的所谓“颜色革命”。

中国未曾可想要破坏民主于俄罗斯,但它经常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与莫斯科相呼应,反对美国与其他自由民主国家施压其他国家对国内治理缺陷和人道主义罪行的努力。

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在叙利亚问题上最为显著,双方共同否决了多项批评阿萨德政权的草案,在委内瑞拉问题上也是如此,美国呼吁推翻尼古拉斯·马杜罗总统的政权。

中国显然因其对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而声名显赫,尤其是在那些民主缺失的国家。

同样重要的是,中国向一些世界上最具压迫性的国家出口监控技术(如高分辨率摄像头和面部识别软件)以谋取利润。

特别是如果美国在拜登政府期间放弃“美国优先”政策,恢复其在海外促进民主的传统立场,这一做法将令人严重担忧。

然而,中国向任何愿意的买家销售此类设备,而与政体类型无关,因此,称其政策旨在传播威权主义并破坏民主的说法显得夸大其词。

中国与全球先进经济体的贸易联系远大于与那些威权政府的交往。

根据2016年《全国统计年鉴》,美方及其七个盟国当时占中国十个最大贸易伙伴中的八个。

鉴于中共的本土合法性需要经济表现,对与美国及其盟友拥有紧密贸易关系的国家的疏远无异于自寻死路。

至于中国的重要安全关系及合作,则仰赖于与俄罗斯建立的联系,后者拥有相当的军事装备。

这种合作关系包括军事演习、军售和在联合国的外交配合,以阻赢得对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等领导人的制裁。

但中俄合作关系并未达到真正同盟的程度。

很难想象中国在俄罗斯与格鲁吉亚或乌克兰的冲突中出兵,或与波罗的海等地的任何冲突进行直接干预。

同样,想象俄罗斯军队会插手台湾海峡或其他东亚海域的争端也十分困难。

实际上,俄罗斯还向越南和印度这两个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国家出售了多款先进武器系统。

促进中俄更紧密合作的主要因素是它们反对美国历届总统意图推翻与自身意识形态不符的政权和所谓的颜色革命。

中国并没有试图破坏民主,然而在国际场合上,它通常与莫斯科共同反对美国和其他自由民主国家作出的请愿,施压各国解决其国内治理缺陷及人道主义罪行。

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在叙利亚问题上最为显著,双方共同否决了多项批评阿萨德政权的草案,在委内瑞拉问题上也是如此,美国呼吁推翻尼古拉斯·马杜罗总统的政权。

中国显然因其对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而声名显赫,尤其是在那些民主缺失的国家。

同样重要的是,中国向一些世界上最具压迫性的国家出口监控技术(如高分辨率摄像头和面部识别软件)以谋取利润。

特别是如果美国在拜登政府期间放弃“美国优先”政策,恢复其在海外促进民主的传统立场,这一做法将令人严重担忧。

然而,中国向任何愿意的买家销售此类设备,而与政体类型无关,因此,称其政策旨在传播威权主义并破坏民主的说法显得夸大其词。

中国与全球先进经济体的贸易联系远大于与那些威权政府的交往。

根据2016年《全国统计年鉴》,美方及其七个盟国当时占中国十个最大贸易伙伴中的八个。

鉴于中共的本土合法性需要经济表现,对与美国及其盟友拥有紧密贸易关系的国家的疏远无异乎自寻死路。

当中国在全球生产链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冷战意识形态斗争缺乏渗透的情况下,新冷战的发生显得不太可能。

要产生类似于美苏冷战的局面,需要改变两个因素。

如果中国开始自觉推动威权主义并破坏全球的民主,那么美方及其盟友将迅速交锋。

另外,如果北京减少对国外生产商的依赖,开始在全球生产链中替换中国的企业,并减少全球市场的依赖,那么中国可能更愿意接受意识形态斗争的代价。

这种状况也可能在其他国家因新冠疫情的教训而经历反全球化民族主义的反应,反过来逆转将中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联系在一起的全球经济发展趋势。

美国和其国际伙伴还应关注北京最近所谓的“双循环经济模式”的结果。

至少在言辞上,该模式旨在优先考虑国内消费和制造,而非国际联系,但它显然也留有相当大的国际发展空间。

与此相反,中国最近在金融领域向美国投资银行扩大开放,以及2020年12月的中欧双边投资条约。

若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们担心新冷战,他们应关注中国与高度全球化经济的接轨与脱离。

他们还应研究中国对国际冲突和国家内战中的外交政策发展,在这些冲突中,自由政治力量与威权力量之间存在对峙关系。

在中国在两个方面都未显著脱离其近期背景之前,美中冷战不会发生。

Jack Chen

Jack Chen's extensive experience in journalism is reflected in his balanced reporting and his ability to engage with complex issues affecting the Chinese population in the UK.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