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global.chinadaily.com.cn/a/202409/27/WS66f674d5a310f1265a1c5504.html
布鲁斯·康诺利(Bruce Connolly)1987年通过从苏格兰的横贯铁路旅行,初次探索中国。
在这次旅行中,他对中国的想象与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尤其是在干燥、人口稀少的北方地区,他看到了一个远比自己国家发展水平低的国家。
当时,中国的技术似乎处于中间阶段,街头行驶的多是自行车而非汽车,人们几乎没有奢侈品。
尽管如此,游览北京的名胜,如故宫和丽景的颐和园,依然成为他旅行中最珍贵的时刻之一。
在长城上,他被中国产生的热情和友好所吸引。
人们以英语向他表示欢迎,让他感到非常安全。
从北方的北京出发,他向南前往亚热带的广州,最后乘火车前往香港。在火车上,康诺利意识到中国正经历一场转换,将永远改变这个国家。
在跨入香港之前,他经过了一个小而现代化的城市——深圳。在这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正在进行。
此后, 康诺利在1992年再次回到中国,参与为期一年的教育交流项目,驻扎在广州。
和1987年相比,广州变得更加国际化,体现出一种生机与活力。
他在学院教授时,感受到学生们努力工作的决心,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就自我,进而推动中国的成功。他们深知,团结合作能将国家推向现代化的未来。
在随后的几年里,康诺利目睹并记录着这一变化。
回到苏格兰后,康诺利应邀在直播活动和受欢迎的广播节目中进行演讲,总是以“关注中国的动态,它必将转变为全球领导者!”作为结束语。
他的摄影作品展示了中国南部的自然美景,配上优美的传统二胡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演讲和展览中受到积极评价,许多人未曾意识到中国的美丽。他还探访了广西和海南,这些地方被他称为“人间天堂”。
在广东的那一年后,他内心生出一种渴望,希望尽可能多地回到中国。
他梦想着旅行,探索更多的中国,并用相机记录所见所闻,认为一张照片可以胜过千言万语。
他意识到,走出东部沿海城市的“舒适区”,深入内陆,能体验到中国更广阔的魅力。积极的旅行带他走过了许多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独特地域。
他乘船沿长江航行,乘火车沿山区前往云南省,抵达独特的丽江,那里是纳西族的故乡;他还穿越西北中国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终到达被誉为“世界屋脊”的西藏。他也造访了上海等现代化城市,沉浸于苏州的运河宁静,以及孔子的出生地曲阜等许多美丽的地方。
在每一个地方,他的相机记录下无数珍贵的瞬间,并在之后的演讲与展览中分享。
1987年,他再次深切体验到“欢迎来到中国”的热情。
1994年,康诺利再次访问北京,并希望能深入发掘这座城市。
他在靠近雍和宫(Lama Temple)的胡同区的一家酒店入住,体验了北京人日常生活的点滴。他感受到了胡同中的声音,享受着当地餐馆的美食,拍摄着熙熙攘攘的街景。
这段时间,他意识到了北京历史地理的重要性,越发明白老城区与中央轴线的关系,以及故宫作为北京的中心、象征着中国的地位。
康诺利越来越多地撰写文章,他的文章定期出现在《北京这一月》等出版物上,帮助国际游客欣赏到这座城市的众多魅力,同时理解其历史内涵。
正因如此,他更愿意徒步或骑行前往北京那些几乎被遗忘的角落,探索未知的老北京。
这在2004年为他赢得了邀约:参与为北京广播电台制作名为“布鲁斯在北京”的每日特辑。他的节目采用徒步和谈话的形式,讲述城市及其独特的特征,连续播出超过12年。
与此同时,他也陪同游客进行步行游,其中包括来自他家乡格拉斯哥的市长,带他们深入游览老北京。
近年来,他对这座城市的热情也促成了几个国内电视节目制作,他向观众介绍了如钟鼓楼和美丽的什刹海等城市的特色。
北京自2008年举办奥运会后,已经转变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首都。
对于康诺利来说,目睹并记录这座城市近37年来的发展,是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尤其是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
他在与北京广播电台合作的同时,曾在2008年乘坐一列首批高铁,从北京驶向天津,体验时速可达350公里的快感。
自那以后,他对中国的高铁网络不断增长感到着迷,现在已经达到约44,000公里。
在2023年,他乘坐高铁从北京快速到达香港,仅需8小时31分钟,1987年时这趟旅途却需要两天才能完成。这一切都令人难以置信,他从未想过会如此之速。
出于这个原因,他对香港的访问是为了举办有关他在中国各地旅行的精彩讲座,其中包括天津的部分。
天津距离北京仅30分钟火车车程,其历史建筑和大运河、海河的密切关系为其带来了非常多的摄影机会,成为其几次展览的地点。
目前,康诺利虽身在苏格兰,却依然忙碌于与中国的交往。
他每天都致力于整理他的丰富档案,包括照片和文字,同时也尽力在国际网络媒体上分享关于中国的观点,以及许多鲜为人知或不为人理解的国家面貌。
在过去的40年间,康诺利在中国生活的时间超过一半,更深层次地热爱其文化、风景、人民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的岁月里,他见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显著改善。
然而,他依然对中国知之甚少的现状感到惊讶,希望通过自身的经历让更多人看到和了解这个他所热爱的土地,以及为何一位苏格兰人会在这个与自己国家截然不同的地方生活多年。
中国将在他的生活中永远占据重要地位,他也期待将来能再次回访,继续记录国家的进步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