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斯哥气候大会:期待与失望交织的成果

图片源于:https://e360.yale.edu/features/glasgow-disappointed-but-it-inched-the-world-forward-on-climate

在格拉斯哥达成的联合国气候协议远未达到科学家所要求的目标,这让众多活动人士和与会代表感到愤怒。

然而,此次协议取得了一定进展,决定在明年加强减排目标,并对发展中国家因气候变化导致的“损失与损害”进行补偿。

关于联合国气候会议最后几小时的电影版本肯定已经进入了分镜头剧本。

作为印度环境部长的布亨彭德尔·亚达夫(Bhupender Yadav)准备利用他手中的否决权,促使“逐步淘汰”煤炭燃烧的提议从格拉斯哥气候协议中移除时,画面转向他的国家。

在那里,人们在德里的雾霾中窒息,世界上最污染的首都的城市当局关闭了学校,“以便孩子们不必呼吸污染的空气”。

随后画面淡回到亚达夫与中国气候特使解珍华(Xie Zhenhua)在会议大厅的一个小组讨论中,解珍华对其他代表团的影响力使得印度人能够工程他们的“阴谋”。

接下来是本周早些时候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公告,该国的煤炭产量刚刚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的每日数额——近1200万吨,随着国家复苏疫情后的经济,锅炉被重新点燃。

在一次戏剧性的会议举动中,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燃煤国家坚持要求格拉斯哥的与会代表将“逐步淘汰”煤炭的措辞更换为“逐步减少”。

这一变化削弱了协议的一个核心要素,与会谈判代表原以为这是已经达成的共识,使会议的结束充满了苦涩的气息。

当然,会议声明不过是几张纸,它们本身不会改变任何事情。

各国政府和投资者才会改变。许多代表在结束后返家,心中充满了两周谈判带来的系列成果。

气候专家皮尔斯·福斯特(Piers Forster)表示,“1.5摄氏度的目标而不是‘远低于2摄氏度’(巴黎协议中的措辞)显然被认可为主要目标。”

虽然世界距限制气 temperature 上升至1.5摄氏度依然遥远,但该协议至少承认了这一事实。

虽然世界依然远未走上满足这一期待的正确轨道,但协议文字至少承认了这一事实。

各国同意在明年埃及红海度假胜地沙姆沙伊赫再次召开会议时“重新审视并强化2030年减排目标”,确保这些目标与许多国家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净零排放的承诺相一致。

在他们于埃及再次会面之前,各国还应当实现十年前设定的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的目标,并启动一个“对话”,以创建一个联合国机构管理独立的补偿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与损害的资金。

这是另一项问题,连同提出的煤炭逐步淘汰,几乎在会议最后时刻使会议陷入瘫痪。

但在这一点上,中国保持沉默。

在格拉斯哥的活动人士分为两派,其中一些人对取得的进展感到满意,而另一些人则对未完成的事项感到愤怒。

甚至一些高级国际人士也对此感到震惊。

“这是领导力和外交的失败,”国际老者组织(The Elders)成员、前爱尔兰总统玛丽·罗宾逊(Mary Robinson)表示,该组织还包括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科学家们的公开反应也同样分歧。

东安格利亚大学的科琳·乐奎雷(Corinne Le Quéré)表示,结果是“一次重大进步”。

爱丁堡大学的大卫·瑞(David Reay)则表示:“我们还在通往地狱的路上,但格拉斯哥至少创造了一条撤退的通道。”

亚利桑那州大学的行星科学家杰弗里·卡戈尔(Jeffrey Kargel)警告说,无论是否结束燃煤,我们可能都会受到世界气候系统中的时间滞后影响。

“有些积压的升温尚未发生……由于海洋的热容,这是锁定的,”他告诉耶鲁环境360。

“我对1.5度的门槛能否维持持悲观态度。”

格拉斯哥是第26届气候变化缔约方会议(COP)。

许多人质疑这些大型年度会议的价值,因为数千名与会代表前往某个看似随意的城市,负担着巨大的碳足迹,交付的成果远未达到承诺的标准,令人关注的议题仍悬而未决。

一些人认为,几乎200个国家之间复杂的官僚制度和共识协议的要求减缓了必要的行动,而不是加速了它。

煤炭语言的劫持就是其中一个例证。

格拉斯哥另一面则揭示出了各国在会议期间发表的独立自发的承诺。

正如我们在此报道的那样,会议的两周里,这些自发的承诺主导了会议,这些承诺并未与联合国的过程挂钩。

格拉斯哥只是一个方便的公告地点。

这些自愿联盟的规模从十几个到一百多个不等,它们承诺削减甲烷排放、结束森林砍伐、淘汰煤炭、停止对新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转向电动和其他低碳汽车的生产,以及开发低碳钢铁和混凝土的新技术以实现建筑的脱碳。

大型排放国如美国和中国参与了一些承诺,但并未参与其他。

同样,与联合国气候过程无关的是,上周三美国与中国就采取气候行动的联合声明,以及会前下达的全球大部分主要国家不再资助境外化石燃料电厂的系列公告。

印度和中国可能低估了在最后时刻他们对协议施加的压力的反应。

这些自发承诺对减排的可能影响难以评估。

一些承诺模糊或模棱两可,另一些诸如美国对甲烷的承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计入现有的国家自定贡献(NDCs)中——这是各国为了减少排放而向联合国提交的正式声明。

尽管如此,这些自发的承诺可能会对全球气候展望产生更多影响,超越大会期间提交给联合国的任何内容。

尽管存在这些独立倡议的涌现,在观察会议最后几小时的观众中——并且因戴口罩无法阅读与会者之间的谈判——不言而喻的是,这一过程是重要的。

它为顽固不化的国家施加压力。

印度和中国可能在最终全体会议时,低估了他们释放的最后一分钟的压力所带来的反应。

愤怒不仅仅来自那些已经开始淘汰煤炭的发达国家。

一系列发展中国家,通常会将其视为盟友的国家,包括太平洋岛国,如斐济,以及加勒比国家,如安提瓜和巴布达,他们认为煤炭的“生命线”可能将自己的国家送入历史舞台。

会后,会议主席阿洛克·香玛(Alok Sharma)表示:“中国和印度必须向世界上最易受气候影响的国家解释自己所做的,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不安。

未来,他们可能会对再次采取类似的手法持谨慎态度。

有些人表示,最后时刻的自我修正并不会阻挡煤炭不可避免的消亡。

“最后一刻的削弱虽令人遗憾,但不太可能减缓淘汰煤炭的强大动力,这是一种早期时代的脏燃料,”伦敦经济学院的环境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表示。

如果另一项里程碑式的会议决定——要求各国结束对其他化石燃料的“无效补贴”——得以遵守,那么这种动力将会得到加强。

联合国协议通过规则手册运作,其中每个字都必须得到每个国家的同意。

这就是为什么,在巴黎协议签署六年后,格拉斯哥会议仍然需要解决巴黎规则手册中的两个重要部分。

双方对透明度的规则达成一致——各国如何报告其NDC承诺的细节,以及被称为第六条的规则——各国如何通过碳交易合作以完成其目标。

后者一直存在争议。

环境组织对碳市场有着强烈的分歧,基于该市场,减少排放的方案可以为希望“抵消”其排放的国家或公司生成碳信用。

一些人认为,这项交易可以为其所强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供必要的资金,同时格拉斯哥气候协议中也提到了“保护、保护和恢复自然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实现巴黎协议温度目标,包括森林以及作为温室气体汇和储存器的其他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这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有助于世界实现净零排放。

其他人则认为,碳市场不过是一个会计技巧,容易受到欺诈,并旨在让化石燃料公司及其客户继续依赖碳基燃料。

如果巴西打击森林砍伐以获得碳信用,牧场主可能会越过国界,对巴拉圭造成破坏。

在格拉斯哥,巴西代表称赞这一协议提供私营资金以实现这一目标。

澳大利亚希望购买其他国家产生的碳信用,以抵消持续的化石燃料排放。

问题在于,自愿市场的声誉在诚信和问责方面较差。

生成碳信用的森林或其他项目应该能够证明,如果没有干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会更高。

但这需要一个反事实叙述,往往难以证明。

例如,在没有保护项目的情况下,森林真的会被砍伐吗?

如果在项目区内确实防止了森林砍伐,那么森林砍伐是否在别的地方发生?

一家森林公司或非政府组织即使没有信用销售,也会种植林木吗?

在自愿市场中,广泛存在的声称便是,便宜的碳信用销售给石油巨头或航空公司并没有对气候产生任何影响。

因此,允许在联合国的国家排放声明中使用这些信用为人们敲响了警钟。

希望的是,第六条的协议,包括一个中央枢纽以批准贸易,能够提高标准,而不是释放碳欺诈。

一些碳信用从业者希望格拉斯哥的协议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协议的文本允许“自愿碳市场,同时支持承办碳市场活动国家的减排”,环境保护基金的副总裁凯莉·基齐尔(Kelley Kizzier)表示。

因此,这一协议清除了“使私人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的道路”,并创建了一个“具有良好透明度和问责制的强大碳市场,以促进更多和更快的气候雄心”。

其他人则更加谨慎。

“最恶劣和最大的漏洞被封闭,但各国和公司仍有可能利用这一制度,”伦敦大学学院的马克·马斯林(Mark Maslin)表示。

德国国际气候融资咨询公司Climate Focus的夏洛特·斯特雷克(Charlotte Streck)表示,防止跨境森林砍伐将是困难的。

如果巴西打击国内森林砍伐以获得碳信用,牧场主可能会破坏邻近的巴拉圭。

一个担忧是,急于将森林转变为可交易碳的做法,会损害当地生活在其中并依赖森林的居民的权利。

来自印度环境与科学中心的苏尼塔·纳莱因(Sunita Narain)对此问题表示满意,她对“人权”在文本中有所提及感到高兴,并要求一个独立机构来处理投诉。

但是,她对原本在其他联合国法律中所规定的土著人民在其土地上允许他人使用自然资源的自由、事先和知情同意权的延伸未能体现在格拉斯哥协议中感到失望。

Harry Wu

Harry Wu has a knack for breaking news and a reputation for being the first to report on issues impacting the Chinese in the UK. His dedication to journalism has made him a household name.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