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矿限制放宽:对全球净零目标的影响

图片源于:https://theconversation.com/chinas-energy-crisis-shows-just-how-hard-it-will-be-to-reach-net-zero-169478

随着世界准备在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6上讨论更积极的碳减排措施,中国却发布了最坏的信号。

在经历了全国范围内的停电和许多制造商停产的情况下,中国决定在年末的最后三个月放宽煤矿限制。

2021年,中国的煤炭提取量将超过2020年的39亿吨,同时还将悄然增加从澳大利亚等地的煤炭进口。

这一举措与习近平主席对于脱碳的强烈言辞背道而驰,包括最近承诺停止在其他国家建设燃煤发电站。

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在其2021至2025年第十四个五年计划中实现严格碳减排目标能力的质疑。

那么,中国是如何陷入这种局面的?这对全球实现净零目标又意味着什么?

## 停电的原因

中国有一个所谓的双重控制目标,旨在削减国家的能源消耗和每单位GDP的能源强度(即能耗强度)。

在2015至2020年期间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后,中国现在正计划到2025年削减13.5%的能耗强度,削减每单位GDP的碳排放18%,以期到2030年实现整体碳排放下降的目标。

为此,中国一直在打击煤炭生产,煤炭目前仍占其发电量的约三分之二。

国家关闭了小型和低效的煤矿,并对煤炭生产施加了限制。

因此,在2021年的许多月份里,煤炭产量有所下降,而煤炭进口也相对低迷。

这导致煤炭价格上涨,而电力生产公司不能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因为国家设定了价格上限。

面对以亏损发电,许多大型公司选择停止生产。

更糟糕的是,中国经历了异常温暖的夏季(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原因之一)。

干燥无风的天气导致中国的风能和水电发电量低于正常水平。

结果导致停电,许多家庭只能点蜡烛吃晚餐,交通信号灯失灵,幸运的人被困在两层间的电梯里。

与此同时,各省被分配了特定的目标和截止日期,以帮助实现减排目标,许多与电力消费直接相关。

北京对落后的省份进行了“点名批评”,用黄色警报(差)和红色警报(较差)表示,红色警报用三角形在下图中标示。

与中国的其他硬性目标一样,未能达标对地方官员的职业前景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为应对这些警报,一些省份对电力使用施加了限制,尤其对那些能源密集型行业如钢铁、印刷、纺织、木材、化工、塑料和商品制造的企业。

在许多情况下,企业被无差别地告知,每周要限制生产两到三天——这进一步加剧了发电公司停电的问题。

此时,因全球消费支出从疫情中复苏而对中国制造产品的需求急剧上升,这使全球供应链又面临新一轮冲击。

苹果、特斯拉、微软和戴尔等大公司均表示,他们的供应链也受到了中国能源危机的影响。

## 三个教训

中国不仅在2021年放宽对煤炭生产的限制,还为煤矿公司提供了特别的银行贷款,并放松了煤矿的安全规定。

这一措施发挥了预期效果:10月8日,经过一周国庆假期后的市场重新开盘,国内煤炭价格立即下跌了5%。

尽管政府在COP26前感到尴尬,但这无疑将缓解即将到来的冬季危机。

对未来,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几个教训。

### 1. 供应链脆弱性

自COVID-19引发的全球供应链中断逐渐减弱后,大家的心态是希望一切恢复正常。

然而,中国的电力危机显示了这些供应链的脆弱性。

广东、江苏和浙江三省占中国2.5万亿美元出口的近60%。

这些省份是中国最大的电力消费区,正受到停电的重创。

换句话说,只要中国经济(由此也影响全球经济)如此依赖于燃煤电力,就存在着减碳与维持供应链运作之间的直接冲突。

实现净零目标的议程让我们很有可能看到未来出现类似的中断。

那些能够适应这一现实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

### 2. 计划经济的缺陷

在中国,固定电价上限让价格无法上涨,即使意味着亏本发电。

电力短缺使得一些大型制造商通过雇佣私人发电机(这意味着更多的碳排放)来维持生存,而那些负担不起发电机的小企业则无法履行订单,面临破产风险。

随着大型制造商努力弥补雇佣发电机的成本,同时整体出口商品减少,全球消费价格将会上涨。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像英国这样的市场经济也正在经历由于高天然气价格引发的能源危机。

英国也是有电力消费上限,但其允许电价更快地上涨。

这虽然不会拯救许多小型能源供应商,他们在不盈利的固定合同下保持过多客户,也不拥有能源网络,因此无法通过向其他供应商以更高价格批发电来弥补损失,但整体经济的干扰较小。

### 3. 中国对脱碳的决心

尽管在煤炭生产方面做出了暂时的妥协,中国在脱碳方面的决心值得赞赏。

正如野村证券的分析师所指出的:“北京前所未有的决心……可能会导致宝贵的长期收益,但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短期成本是巨大的。”

总而言之,世界正在面临一场真正的危机。

气候变化的后果正比以往更频繁地显现。

但是,尽管有许多令人兴奋的低碳技术,我们距离解决依赖这些技术来减少碳排放而不削弱经济的能力仍相距离甚远。

好消息是,许多国家包括中国现在都致力于减少排放,并愿意合作实现这一目标。

无论面临的挑战如何,合作无疑是实现净零的关键。

Charlotte Ye

Charlotte Ye's editorial pieces provide a fresh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assimilation and identity. Her thought-provoking work encourages dialogue and understanding among her readers.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