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汉学家约翰·陈尼里去世,享年86岁

图片源于: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0/nov/23/john-chinnery-obituary

著名汉学家约翰·陈尼里(John Chinnery)于86岁时去世,他在爱丁堡大学中文系担任主任超过25年,并且是苏格兰—中国协会的共同创始人。作为二战后第一批与共产党中国建立友谊的英国人之一,他帮助许多苏格兰人克服他所称的对中国文化的“普遍无知”。

约翰出生于埃塞克斯,但大部分童年在赫特福德郡的穆赫哈德姆度过。他的父亲是一名外派传教士,为伦敦地方议会工作,最终升职为议会会计司的秘书。约翰在圣奥尔本斯学校接受教育,1942年被邀请申请伦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Soas)的语言学培训,学习中文。

1943年,陈尼里加入了军队的中文情报部队,在新德里、加尔各答(今加尔各答)和阿萨姆工作。1945年,他被召回Soas教授中文服务课程。1948年,他加入Soas的教职,之后与赫尔加·莱泽结婚。

1954年,他首次短暂访问中国,1957年获得一年的假期,带着赫尔加和他们的三个儿子前往北京。孩子们在中国幼儿园上学,赫尔加在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而约翰则在北京大学旁听现代中文文学课程,准备自己的博士学位。

他回到Soas教书时,一位学生约翰·吉廷斯(John Gittings),他多年担任《卫报》的中国专家,回忆起约翰那种传染性的欢笑,并且他被昵称为“差不多先生(chabuduo xiansheng)”,因为他喜欢避免直接批评学生。

1965年,他成为爱丁堡大学新成立的中文系的第一任主任。他逐步发展了该系,并于1976年新增设立了第一位日本语讲师,确保了第一个中国文学教席的建立,该教席在他1989年退休后得以成立。

1966年,他与约瑟夫·尼达姆和韩素音共同创立了苏格兰—中国协会,该协会至今仍然繁荣昌盛,约翰始终积极参与其中。

他的出版物包括2001年翻译的著名评剧演员的回忆录《辛凤霞回忆录》,2008年的《中国产品》,以及与他的第二任妻子陈晓鹰共同翻译的《毛泽东不拘一格的谈话与书信》(1974年,由斯图尔特·施克拉姆编辑),这本书揭示了中国领导人的另一面。

他还撰写了鲁迅(1881-1936),20世纪早期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作家的完整传记,及关于北方评剧的一部作品,该评剧在20世纪初发展,通常以真实谋杀和报纸头条为基础的故事取代了传统的皇帝和妃子的故事,这部作品正与一家出版社联系出版。

约翰是一个极具魅力和幽默感的人,总是乐于开个玩笑或者轻声讲个笑话。他性格温暖却又害羞,在1954年被建筑师休·卡森爵士描述为“黑发、渴望和缺乏自信”。约翰的许多幽默回忆围绕着他在1954年首次访问中国期间所负责的“文化代表团”。

地质学家伦纳德·霍克斯,诗人、小说家和翻译家雷克斯·华纳,哲学家A.J.艾耶尔,卡森爵士和画家斯坦利·斯宾塞都被中国政府邀请进行官方文化之旅。

卡森爵士在其作品《红漆日子》(1956年)中对这次旅程的心情描写与艾耶尔的记忆形成了对照,后者回忆到“斯宾塞和我迅速对彼此产生了厌恶”。艾耶尔报告称,他“忍受着斯宾塞的小怪癖……穿着他的睡衣作为内衣”。约翰证实,斯宾塞总是讲述,不管是对艾耶尔还是周恩来,关于库克汉姆(他生活和工作的村庄)的故事,以及中国让他想起库克汉姆的情景。

遗憾的是,约翰未能活到看到帕特里克·赖特的《通往北京的护照:迈向毛的中国的非常英国使命》(2010年)的出版,赖特表示“这本书几乎无法在没有他的帮助下完成”。

退休后,约翰和他的家庭在中国度过了很多时间。他留下了妻子晓鹰、四个儿子和一名继女。

Charlotte Ye

Charlotte Ye's editorial pieces provide a fresh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assimilation and identity. Her thought-provoking work encourages dialogue and understanding among her readers.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