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斯托尔贝德敏斯特桥改造计划引发公众争议

图片源于:https://www.bristolpost.co.uk/news/news-opinion/bridge-changes-improve-safety-cut-10051600

布里斯托尔贝德敏斯特桥的改造计划,旨在改善安全性和减少交通拥堵,但却遭到了一些人的批评,称其为“完全的疯狂”。

这一耗资数百万英镑的项目引发了公众的不同看法。

贝德敏斯特桥环形交叉口连接了贝德敏斯特和红克利夫,跨越阿温河,最近获得了市议会的支持。

市议会上周表示,计划对这一重要桥梁的道路和人行道布局进行全面改造。

改建工作预计最早将于今年11月启动,施工周期大约为16到18个月。

工程将等到约克路复通后才能开始,而该路段目前因新切后堤墙的修缮而关闭。

这项工程的资金来自于前保守党政府提供的4,000万英镑的道路和环境改进拨款,虽然项目的总成本尚未确定,但可能超过500万英镑。

计划的目标有三个方面,市议会的交通专家表示,拟议的改动将使桥梁环形交叉口的所有使用者受益,无论是行人、自行车骑行者、电动车、汽车司机还是搭乘公交的乘客。

行人和骑自行车及电动车的人将享受更宽的人行道,以及专用的、与车辆隔开的通道,安全地远离汽车、面包车和公交车。

市议会交通专家称,交通的主要改变在于减少在环形交叉口及其前方的公交等候时间。

Jabbymisschief质疑:“有没有人注意到,巴顿希尔被封闭后,贝德敏斯特桥的这个项目,以及许多人行道被围起的情况?仿佛市议会不想让人们在城市中行动。

要不就是这些原本为机动车设计的道路正变成了新的人行道,以适应不断增长的人口。如果真是这样,这将是受到严格控制和监控的。因此,可能会失去遮挡监控摄像头视线的树木。”

Utg表示:“任何改变都比目前的情况要好,桥梁从贝德敏斯特到红克利夫山的过街人行道设计得非常糟糕。我希望在此期间布里斯托尔市议会可以拆掉那栋阻碍巴士车道通行的建筑,那个工程已经耽搁了5年以上!”

Rodneyglobetrotter则认为:“又一次是打击布里斯托尔交通通行的铁钉。解决方案很简单,就是停止城市里的所有非必要交通。如果布里斯托尔有一条合适的环路,大家都会乐意避开。”

ElKabongg评论称:“地图不是很清晰。看来至少从南到西的驾驶将变得更加复杂。我怀疑这笔资金和计划是出于提高少数公交的便利性,而为了多数汽车驾驶者设置障碍,以此鼓励他们转向更受欢迎的交通方式,期望布里斯托尔会变成一个清新的空气天堂。继续做梦吧。”

Eezergoood说:“谁设计了这个宏伟的计划一定是在吃药。看过可行与不可行的驾驶地图后,似乎所有的交通都被挤压到一两条道路上。

如果你想从商业路到贝德敏斯特,你必须转上红克利夫山,绕过教堂的环形交叉口,然后从红克利夫山的另一侧下来,直接到贝德敏斯特。这并不难。”

Bristolruined感到:“又一项计划使布里斯托尔的交通变得不可通行。”

Basshead补充道:“关闭到 Coronation Road 的左转实在是个彻底的疯狂。这将把大量的交通引导到 Dean Lane 和 Catherine Mead Street,而这两条路根本不适合容纳如此巨大的交通流量。

当 Malago Road 被关闭时,交通曾经从 Catherine Mead Street 和 Cannon Street 的交叉口排到了一起,而这个问题随着 Malago Road 上数千套公寓的计划将会加剧。”

DeepThoughtX提到:“从商业路到贝德敏斯特,你可以在红克利夫山转弯,绕过教堂的环形交叉口,然后直接跨过到贝德敏斯特。这并没有很复杂。”

Ceebee55认为:“根据我的理解,这将导致 Catherine Mead Street(窄且弯曲)、红克利夫环形交叉口(已然是个噩梦)和巴斯桥上的交通增加。

从南布里斯托尔到坦普尔米德车站的旅程已经是困难重重,如果这些道路因为施工而关闭,没有替代路线,那又会如何呢?”

Bess26评论:“真的是浪费时间和金钱,在进行施工期间造成了数年间的干扰。

这并不会帮助缓解交通拥堵,仅仅是一些没有经验的当选市议员的繁琐干预。”

Dbanderson写道:“如我所料,约克路永远不会恢复通行,因为新切正在变得不安全。我早就说过,他们会将其改成单行道,疏散交通,避开破损的墙。”

所以,你认为这些变更能缓解交通还是会造成更多拥堵呢?请在下面留言告诉我们!

Oliver Huang

Oliver Huang stands out for his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where he combines rigorous research with a compelling narrative style, focusing on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within the British context.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