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引发关注

图片源于:https://www.voanews.com/a/us-china-surprise-climate-summit-with-joint-declaration/6308754.html

在格拉斯哥举行的COP26气候峰会上,美国和中国于周三意外发表联合声明,计划在未来十年内采取行动限制全球变暖。

此项声明在代表们进入会议最后几小时进行最终文本协商之际推出,该文本将概述全球如何将温升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之上1.5摄氏度以内。

中国和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两个污染国,科学家表示,他们未来的行动对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缺席峰会遭到了美国总统乔·拜登的强烈批评。

美国气候特使约翰·克里在格拉斯哥的新闻发布会上告诉记者,联合声明基于两国在四月发表的声明。

“我们还表达了对在减缓、适应、支持等方面取得成功的共同愿望,坦率地说,这些都是决定世界提高雄心并能够应对这一危机的关键问题。现在,随着这一声明的发布,我们达成了一步新进展,这是我们在这一问题上的合作现状和未来路线图,”克里说。

克里补充道:“美国和中国之间有很多分歧,但在气候问题上,合作是完成这项工作的唯一途径。坦率地说,这不是一件可选择的事情。这是科学。这是数学和物理学决定了我们必须走的道路。”

中国首席气候谈判代表谢振华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它关系到未来几代人的福祉。如今,气候变化变得日益紧迫和严重,使其未来挑战变成了一场生存危机。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共识比分歧更多,这使其成为我们合作的巨大潜力所在。离格拉斯哥COP26闭幕还有两天,因此我们希望这一联合声明能够为中美在COP26的成功做出贡献。”

联合声明中的承诺包括在控制甲烷排放、打击非法砍伐、增强可再生能源生产和加快对贫国的财政支持方面进行合作。但声明并未包含许多具体时间表或目标。

谨慎的欢迎

在联合声明发布后,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推特上表示:“我欢迎今天中美之间在这一十年内共同努力采取更雄心勃勃的气候行动的协议。应对气候危机需要国际合作与团结,这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重要步伐。”

气候活动家们对此声明表示谨慎的欢迎。

“这一公告在COP26的关键时刻出现,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希望,若得到世界上最关键的两个声音的支持与推动,我们也许能够将气候变化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气候政策行动主任基尼维夫·马里克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如果这两个国家要在未来九年内实现必要的减排,仍需付出巨大的努力。实现1.5度的目标将需要全社会的响应。”

推动力

联合声明为谈判提供了新的动力,代表们正试图在会议结束前达成一个被称为“封面决定”的最终文本。该文本详细说明,COP26峰会参与方将如何将全球变暖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之上1.5摄氏度内——这是2015年巴黎气候峰会达成的目标。

在周三发布的第一版决策草案中,呼吁各国“重新审视和加强”到2022年底前的减排目标。草案还表示,富国应超越每年向贫穷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承诺。草案要求各国逐步淘汰煤炭和化石燃料,但未规定具体日期。

COP26东道主、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鼓励代表们“抓住机会”。

“现在我们发现事情很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能。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保持1.5摄氏度的目标。”约翰逊说。“我认为,只要有足够的能量和承诺,以及来自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努力,我们仍然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但我不会假装这已经不是不可能的事。”

绿色和平国际执行董事詹妮弗·摩根对《美国之音》表示,草案文本的措辞较为薄弱。

“这不是应对气候紧急情况的计划。这就像是一种承诺、带有一丝希望,”摩根说。“各国需要承诺实际上回来,增加和加强他们的目标和行动。这显然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文本确实包括要逐步淘汰煤炭和化石燃料补贴。理想情况下,你会有一个具体的时间表,但这一点的重要性仍然存在。”

气候资金

代表们还在讨论富国应如何以及多快向贫穷国家提供资金,以帮助他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经济脱碳。尽管富国占据了大部分温室气体排放,但发展中国家往往遭受更大的气候变化影响。虽然富国最早在2009年承诺每年向贫穷国家支付1000亿美元,并在2015年巴黎气候峰会上重申,但这一承诺至今未能兑现。

“看到那些在巴黎签署了承诺书的国家在过去六年中互相拍背,慢慢走向违约的边缘,这非常令人沮丧,尤其是在脆弱国家和未来几代人现在在格拉斯哥要求支付的时候。”约翰逊周三表示。

Oliver Huang

Oliver Huang stands out for his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where he combines rigorous research with a compelling narrative style, focusing on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within the British context.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