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与未来展望

图片源于:https://www.batimes.com.ar/news/opinion-and-analysis/trump-has-china-in-the-crosshairs.phtml

19世纪属于英国,20世纪属于美国。那么21世纪呢?

在全世界,许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未来必将由中国主导,这个国家拥有丰富的人口,其才华横溢和勤劳程度与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相上下。

为了实现其雄心勃勃且日益专制的总统习近平所设定的目标,中国只需比其北美竞争对手多出四分之一的生产力。

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这一前景在华盛顿并不受欢迎。

与以前的英国人一样,北美人已经习惯于认为自然法则注定他们应该永远保持领先地位,如果被推到一边,这将是对人类的巨大灾难。

虽然一些拥有哲学倾向的北美人会允许自己产生吉卜林式的思考,认为权力终将“融化”,“我们昨日的所有华丽同尼尼微和泰尔城一起消逝”,但大多数人更愿意以一种相对乐观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国家面临的挑战。

唐纳德·特朗普在其常常夸张的方式中体现了许多人想要感受到的乐观。

特朗普对中国的战略与巴拉克·奥巴马和乔·拜登的策略大致相似;两者都认为这个庞大的亚洲国家的快速经济崛起对美国在二战后建立的“基于规则的”秩序构成了生存威胁,而这一秩序在苏联于1991年12月解体后似乎已经巩固。

不同的是,在特朗普看来,任何没有保证美国持续霸权的安排必然是无用的,因此他使用大锤来摧毁其前任们努力维护的秩序。

毫无疑问,他的主要目标是中国。他显然希望通过拒绝中国进入有利可图的美国消费市场来削弱中国。

在特朗普看来,几乎所有事情都可以被视为零和游戏,一方获胜,另一方失利。

他对那些告诉他国际贸易能够使所有参与方受益的人并不感兴趣。

他的经济思想似乎回到了亚当·斯密推翻大多数经济思想的欧洲和远东的时代。

从本质上讲,他是一个斯密所称的重商主义者,认为,除非一个国家销售的物资超过其购买的物资,否则它将走向贫困。

与欧洲人不同,他们不想在与美国的贸易战中陷入困境,中国则宣誓要“战斗到底”,并对美国施加了高额关税。

毫无疑问,他们会试图让自己成为国际集团的领导者,这个集团类似于北美人刚刚决定使之过时的组织。

然而,对他们来说,这绝非易事。

大多数国家,无论是富裕如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还是贫穷如大多数其他国家,都不会乐于被相对便宜的中国产品淹没,因此他们也可能别无选择,只能建立保护主义壁垒,甚至比特朗普建立的壁垒更高。

毕竟,他们也有公司和他们所提供的工作,要听从政府的考量。

特朗普对“全球主义”秩序的高兴毁灭给哈维尔·米莱带来了几个令人不快的困境。

在试图进入特朗普内部圈子的过程中,这位“无政府资本主义者”显然不能冒险让他知道——作为一个坚定的自由贸易主义者,他对特朗普的作为完全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是愚蠢之举。

而且,通过造成世界市场的动荡,特朗普让米莱修复阿根廷的破坏性金融结构变得更加困难,直到最近,他在这方面做得相当成功。

尽管阿根廷在国际贸易中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但当特朗普开始付诸行动时,她的金融市场遭受的损失却超过了许多欧洲和东亚国家。

米莱还必须在是否绕过中国以迎合特朗普和迎接中国进口与投资之间做出选择,以免惹恼这位美国总统。

许多尊重的经济学家认为,特朗普试图解决的问题确实存在,但他的方法可能会适得其反。

毫无疑问,美国工业基础的衰退带来了许多有害的社会影响,摧毁了数百万男女的生活,他们的收入与个人价值感依赖于此;“失业的煤矿工人或钢铁工人应该‘学会编码’”的观点总是可笑的。

从战略角度来看,这也是不好的;意识到美国依赖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来生产军事所需的产品,让那些对“硬实力”不再必要的立场未能说服的人感到担忧。

特朗普声称,得益于他的努力,美国将能够在不可逾越的关税壁垒后重建其工业部门。

他坚持认为,许多大公司已经得到了信息,开始将活动撤回美国。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他必须说服几乎所有商人相信,他正在匆忙建立的新秩序将持续数十年。

显然,这就是他出于何种理由思考是否可以超越现行宪法规定,长期留在白宫的原因。

他显然认为,狡猾的律师将允许他绕过这些规定以模仿富兰克林·罗斯福,他在第四任期尚未结束前去世。

批评者警告,得益于特朗普的关税,美国大多数商品的消费价格将迅速飙升,结果可能导致他政策的公众支持度暴跌。

考虑到大多数北美人不愿意让拜登及其可能的接班人卡马拉·哈里斯继续执政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未能降低“杂货价格”,因此,价格的大幅上涨将给特朗普带来麻烦。

如果民意调查准确,特朗普仍然享有多数支持,因为大多数人喜欢他对非法移民的强硬立场,以及他对所有被认为“醒目的”事物的不屑一顾。

Charlotte Ye

Charlotte Ye's editorial pieces provide a fresh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assimilation and identity. Her thought-provoking work encourages dialogue and understanding among her readers.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