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府对中国采取矛盾政策

图片源于:https://www.theguardian.com/politics/2025/apr/14/uk-government-contradictory-things-china-analysis

即便是唐纳德·特朗普在缩减最新关税时也被迫接受,中国这个巨头是无法忽视的。

因此,在更小的范围内,英国政府在与北京的关系上也正在做几件相互矛盾的事情。

上周末,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例子出现了。

一方面,商业秘书乔纳森·雷诺兹暗示,英国钢铁公司中国所有者京冶的忽视——如果不是更严重的问题——正是影响位于斯坎索普的受威胁高炉的原因。

然而与此同时,雷诺兹的另一位部长道格拉斯·亚历山大则在中国南部的海南岛参加一个重要的消费品博览会,随后在香港进行与贸易相关的会谈,这次访问并未提前宣传。

亚历山大被迫将一些更严格的政治表态与贸易混合在一起,表达了对中国上周拒绝自由民主党议员韦拉·霍布豪斯探望其儿子和孙子的“深切关切”。

尽管外交部官员始终坚持认为,英国应对中国的努力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他们不断谈论基于国家利益的战略决策,但是实际上,不同政府的应对方式确实有所不同,并不一定只是当执政党变更时才如此。

最常被强调的对比发生在保守党执政期间,当时,戴维·卡梅伦与习近平在酒吧里共饮的“黄金时代”变得显著更加怀疑,甚至在利兹·特拉斯的短暂任期内,表现出明显的敌对态度。

劳工政府所采取的立场总体上比较一致,但在布莱尔-布朗时代和基尔·斯塔默任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考虑到2010年至2024年间世界事务的显著变化,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

当托尼·布莱尔执政时,中国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距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还有四年,这一举措导致了中国已经快速增长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

扩展贸易一直是2005年戈登·布朗作为时任财政大臣访问中国期间的议题,他在北京与中国财政部长金人庆会晤时,感叹于中国的高铁技术。

从回顾的角度来看,这种与中国建立关系的方式,尤其是在卡梅伦执政期间,风险在于英国忽视了中国在国家安全方面的并行上升。

2023年,国会情报与安全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严厉批评了历届政府允许北京对英国重要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投资,并通过间谍活动及参与大学等多种方式获得影响力。

回顾京冶在2020年收购陷入困境的英国钢铁的决定是否构成来自北京的战略计划的一部分,可能永远无法确知。

但至少,这家成立于1988年的公司收购曾有30万人就业的标志性行业,明确反映出全球经济的变化。

自上任以来,斯塔默及其部长们对中国采取的方式至少在表面上显得更加温和,外相大卫·拉米和财政大臣瑞秋·里维斯等人都曾访问中国。

这种做法的很大一部分,毋庸置疑,集中在增长上,这是政府自我标榜的首要任务。

但正如京冶采购事件和霍布豪斯的遭遇所表明的那样,在北京的参与下,这种努力从来不是简单的。

更重要的是,作为小角色的英国在特朗普政府与中国之间似乎展开的致命斗争中越发明显,这场斗争并未因美国总统决定豁免许多电子商品而结束。

随着全球因特朗普的策略而震荡,对美国的信任度下降,中国准备趁势而起。

尽管英国将更加小心翼翼,但它再次注定要进行即时的政策调整。

Oliver Huang

Oliver Huang stands out for his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where he combines rigorous research with a compelling narrative style, focusing on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within the British context.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