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尼·奥沙利文:构建中英斯诺克的桥梁

图片源于:https://en.people.cn/n3/2022/1118/c90000-10173191.html

2022年5月2日晚上,世界著名的斯诺克球员罗尼·奥沙利文在2022年世界斯诺克锦标赛决赛的最后一局中展现了他的老将风范,最终以18:13的比分赢得比赛,获得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七个世界斯诺克锦标赛奖杯。

当晚在中国是凌晨2点,但仍有无数球迷在社交媒体上送上祝贺,表达他们对这位斯诺克偶像的美好祝愿。

作为一位在中国广受欢迎的英国斯诺克选手,奥沙利文因其快速流畅的打球风格,被亲切地称为“火箭”。

除了卓越的球技,奥沙利文的巨大球迷基础还得益于他对斯诺克运动的推广以及对于人才的培养。他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和其非凡的个人魅力在与《人民日报在线》的对话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人民日报在线》:您之前多次访问中国,和第一次来时相比,您认为中国现在有什么不同?

罗尼·奥沙利文:我第一次去中国是在1997年,那时我们在一家斯诺克俱乐部打比赛。我认为现在的中国与当时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在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人们对体育的关注度也大大提高了。

《人民日报在线》:除了中国的整体发展和变化,近年来斯诺克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从您的角度来看,您认为中国斯诺克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罗尼·奥沙利文:就发展而言,我认为中国近年来在培养年轻斯诺克球员方面做得很好。中国重视基层的发展和培养,这对斯诺克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这里有一些设施齐全的学院供年轻球员练习,而那些表现优秀的球员可以被选拔参加比赛。在谢菲尔德,中国还建立了几所设备齐全的学校,帮助中国球员尽快找到最佳状态。丁俊晖和赵心东都曾在谢菲尔德的学院学习,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当我刚开始打斯诺克时,有许多机会,有很多比赛,还有很多人可以向我学习。然而,在英国,现在的情况就没有那么多了。但是,中国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确保年轻人能够参与到一个可以学习和不断提升的环境中。

《人民日报在线》:您刚才提到的赵心东,代表了新一代的中国斯诺克球员。您是否有与这些年轻中国斯诺克球员的经历或联系可以与我们分享?

罗尼·奥沙利文:心东是个非常可爱的孩子。看着他,我常常想起我儿子。他也是斯诺克的超级天才。我喜欢看他打球,我希望世界都知道他有多么出色。我对他的保护欲很强。他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所以他需要做自己的老板。我在他需要我帮助的时候会在,但当他不需要我时,我会保持安静,留给他足够的自我成长空间。

《人民日报在线》:在中国,有很多像赵心东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梦想成为职业斯诺克球员。您能给他们一些建议或鼓励吗?

罗尼·奥沙利文:一个优秀的斯诺克球员通常需要具备许多特质。首先,你必须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如果你喜欢和享受这项运动,那么每天训练五六个小时就会轻松很多。再者,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选手需要纪律和责任感,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尤其是在你成长的过程中。

多年前,当我还是年轻的时候,也许我每天练习斯诺克达到七个小时,甚至有时十个小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现在最多只专注于每天打两个到三个小时的球。作为一名球员,我不能再提升自己。我现在想做的是保持自己的新鲜感,保持良好的状态,确保在比赛时有清晰的思维。因此,当年轻球员首次踏入斯诺克赛场时,必须敢于全力以赴,努力练习。

《人民日报在线》:作为中英斯诺克领域交流的桥梁,您最喜欢中国的什么?

罗尼·奥沙利文:我喜欢中国文化。我来自意大利背景,我的母亲是意大利人。我喜欢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文化,这与我的意大利文化背景非常相似。家庭团聚一起分享食物让我感觉温暖而放松。我也喜欢中国食物。广州和上海的点心,以及成都的火锅都是我最喜欢的。因此,在谢菲尔德的时候,心东和丁俊晖经常带我去吃正宗的中式火锅。

《人民日报在线》:在过去的几年里,除了中英斯诺克选手之间的双边交流外,您也频繁访问中国,为球迷们带来精彩的表演。您想对一直以来支持您的球迷和朋友说些什么吗?

罗尼·奥沙利文:我热爱中国的球迷,感谢他们从我第一次访问中国时开始的支持。他们陪伴我走过了职业生涯中的许多重要比赛,见证了我创下多个147的佳绩,为我的成就欢呼,也在我低谷时支持我。

能为中国的球迷演出是一种幸福,我总是希望能为他们变得更好。每次我回到中国,我都想尽力为他们提供最好的表演。再次感谢所有支持我的中国斯诺克球迷。我迫不及待想尽快回去和大家见面。

William Zhao

William Zhao is a seasoned correspondent known for his analytical pieces on UK-China relations. His expertis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akes him a trusted voice among readers interested in geopolitical dynamics.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