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當選台灣總統 中國壓力未有緩解跡象

图片源于:https://www.usip.org/publications/2024/01/taiwans-democracy-prevailed-despite-chinas-election-interference

賴清德當選台灣新總統的結果,儘管受到中國的強烈反對,卻顯示出該島嶼國家的民主制度依然蓬勃發展。

然而,賴清德以微弱優勢當選,且其所屬的民主進步黨(DPP)在立法院失去多數席次,這將被北京視為可接受的結果。

這限制了賴清德推進其政治議程的能力,並揭示了DPP在台灣民眾中的吸引力的局限性。

在選舉前的一年內,北京採取了廣泛的策略,以影響台灣選民,使其從DPP轉向其偏好的國民黨(KMT)。

隨著選舉結束,這種壓力活動可能會持續下去,北京仍然試圖防止台灣獨立,並說服台灣人民追求與中國大陸的和平統一。

自1990年代以來,DPP的政黨平台一直倡導建立主權的台灣共和國,然而,蔡英文在過去八年的領導風格則較為溫和,採取了一種小心翼翼的親獨立立場,妥善管理兩岸關係。

賴清德曾自稱為“台灣獨立的實際工作者”,他可能會繼續蔡英文所設定的路線,強調台灣的獨特主權,而不正式宣告獨立,並強調台灣抵抗來自中國統一壓力的決心。

中國影響台灣選舉的演變

中國在其民主選舉和過程中影響台灣的努力並非新鮮事。自台灣1996年首次直接總統選舉以來,中國共產黨(CCP)一直在運用胡蘿蔔與棒子相結合的策略,以塑造台灣的輿論並影響選舉,最終目的是促進統一。

在台灣2020年選舉前夕,中國對政治格局的明顯干預失敗。事實上,中國的強硬手段反而導致蔡英文和DPP獲得歷史最高的投票數,並在立法院繼續保持絕對多數。

2019年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了一篇長篇演講,闡述了北京的統一政策,試圖迫使蔡英文接受1992共識——這是當時執政的KMT與CCP之間的協議,認為只有“一個中國”。

然而,隨著香港的中國鎮壓行動引發台灣大眾的強烈反彈,這一舉措並未如預期那樣產生影響。

中國試圖形塑台灣政治進程的策略,包含了正式的自上而下的政策措施,如軍事恐嚇和經濟激勵,以及非正式的影響行動,比如滲透媒體組織和民間社會團體,從底部塑造政治討論。

雖然在最近的選舉中,北京的策略更為微妙,但其基本戰略並未改變:提供誘因以支持中國偏好的KMT,並使用懲罰措施限制執政的DPP。

中國的“胡蘿蔔”策略

中國曾提供各種誘因,或稱“胡蘿蔔”,以吸引台灣選民選擇KMT,尋求與中國的更緊密關係。其隱含的信息是,只有KMT才能利用中國的經濟力量為台灣帶來裨益。

例如,去年9月,中國國務院推出了一項詳盡的提案,包含21項具體措施,旨在促進台灣與中國福建省的經濟整合。

這項名為“福建計劃”的倡議的核心是提議建設一座連接台灣金門島與中國廈門市的橋樑,這一提案與KMT總統候選人侯友宜三週前提出的政策幾乎完全相同。

這一倡議旨在清楚地展示,通過與中國大陸統一,台灣將獲得的經濟機遇,但大多數台灣選民並未予以重視。

隨後在11月6日,中國入境管理局宣布了10項措施,以便使台灣居民旅行或潛在地搬遷到福建省。

在12月28日的最後衝刺中,福建省政府重啟了“福建計劃”,包括到2025年建立“兩岸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的宏偉目標。

然而,該提案並未在台灣引發實質性討論。

中國的“棒子”策略

同時,中國也運用了政策“棒子”以施壓DPP,提醒選民如果台灣的領導人對北京不夠尊重,北京可能會施加經濟困難。

例如,在賴清德於4月12日被提名為DPP總統候選人幾小時後,中國商務部宣布對台灣限制自中國進口的2400多項產品進行調查。

這一調查的延續時間被中國故意安排在台灣總統選舉前夕,暗示如果賴清德失敗,該調查就會被終止。

台灣政府將這一舉措視為明顯的政治干預,旨在干擾選舉。

2023年12月21日,中國國務院宣布,根據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對12種台灣產品停止關稅減免,該規定將於元旦生效。

北京的台灣事務辦公室指責DPP的親獨立立場以及未接受1992共識,為貿易措施的根源。

在台灣總統選舉的三週前,這一舉措多數被視為具有象徵意義和政治色彩,旨在引導選民遠離DPP。

同月,台灣媒體指出,TAO在言辭上升級,TAO發言人陳丙華將賴清德稱為“破壞兩岸和平的擾亂者”和“潛在衝突的煽動者”。

在十月的最後一次嘗試影響候選人名單時,北京對富士康進行稅務檢查,該公司是當時總統候選人郭台銘的主要股東。

這一舉措被普遍視為戰略手段,旨在迫使郭台銘退出競選,因為北京認為郭的參選會進一步分裂反對票,未能打擊賴清德。

最終,郭台銘確實放棄了競選,但中國試圖影響其候選人資格的行動大多以失敗告終。

此外,作為北京心理戰的一部分,中國在選舉前幾週內向台灣海峽中線發射了一系列高空氣球。

這些氣球的部分飛越台灣並靠近主要軍事基地,進一步提醒民眾中國的軍事力量,以激起對蔡政府未能有效應對的不滿。

中國的自下而上的影響力努力

中國也通過更隱蔽的渠道進行了影響和干涉。

中國共產黨已滲透台灣的政黨以支持親中的候選人,並賄賂台灣商界領袖以支持北京偏好的候選人和立場。

此外,北京操縱媒體環境,以塑造有利於親中候選人的輿論,並為親共候選人製作虛假的民調,散佈有利於中國的虛假資訊。

不僅如此,中國還曾組織大幅降價的旅行,讓數百名台灣政界人士前往中國,並滲透了台灣的民主基層網絡,政黨和軍事單位。

台灣如何保護選舉的完整性?

與2020年選舉相比,如今北京似乎對於其干擾台灣民主體系以及決定性影響台灣選舉的能力有更清晰的認識。

中國經濟放緩,不再是以往的機會之光,且中國亦不希望重蹈2020年那樣的覆轍,當時過度且明顯的施壓反而適得其反。

然而,北京將繼續尋求新穎、有效的方法來影響台灣的政治格局,即使台灣應對這種翻天覆地的干擾的能力也在提升。

在這方面台灣的一項重要發展是,2020年1月頒布的《反滲透法》,這是一部國家安全法中的重要一環。

該立法旨在防止“敵對外部勢力”滲透台灣的中央和地方選舉,促使台灣的司法部調查局和國家安全局加強對外國干預的調查。

台灣最高檢察署報告,根據《反滲透法》調查的案件數量大幅上升,從四年前的零案件增至截至1月11日的117件,涉及287名個體。

這些努力的影響在2023年10月達到高潮,當時台灣人民共產黨的主席和副主席因與中國共產黨的勾結,以試圖影響地方選舉而被起訴。

台灣還積極採取措施應對虛假新聞和社交媒體上的錯誤資訊,不斷實施各項措施以保護資訊的完整性。

2018年,司法部調查局成立了一個大數據和公共輿論工作小組,專門應對虛假資訊的擴散。

包括國防部和國家安全會議在內的安全機構的協作,促成成立了專責對抗中國虛假資訊的反應小組。

2022年8月,台灣又進一步成立了數位部,專注於打擊虛假資訊。

此外,中央選舉委員會頻繁發布選舉相關的資訊,以教育公眾並反擊由中共推廣的虛假新聞。

台灣民眾仍然擔心審查制度,並有限制一些政府管制信息流通的措施。

然而,公民社會團體卻在反對錯誤資訊和選舉影響的鬥爭中,已成為關鍵角色。

這些團體開發了創新的工具,例如聊天機器人,來評估可疑信息,區分社交媒體平台上流行的誤導性帖子,並提供公眾媒體素養的培訓。

未來展望

雖然北京的干預並未對台灣2024年的選舉產生決定性影響,但中國未來很可能會繼續施壓與魅力攻勢。

選舉結果顯示,多數選民更傾向於DPP以外的政黨,顯示出探索不同兩岸關係方案的廣泛開放性。

北京可能會趁此機會,影響有關這些替代方案的辯論。

中國策略的演變則顯示出其準備探索新的途徑,以塑造台灣民眾對中國的更有利看法。

北京基於多重方針的策略,結合了顯性和隱性影響渠道的預期持續將會進行。

這種持續的壓力和干擾將鞏固台灣自我獨立的立場,並與中國的巨大影響保持距離。

Ethan Li

Ethan Li is a renowned journalist with a passion for uncovering the stories that define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the UK. His reports delve into the heart of the diaspora, capturing the spirit and challenges of his audience.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