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thediplomat.com/2022/10/the-hidden-audience-of-chinas-undiplomatic-diplomacy/
2022年10月16日,在英国曼彻斯特,一名香港抗议者声称自己在示威活动中被拖入中国领事馆并遭到殴打。
暴力事件发生在领事馆人员走出后,开始毁坏展示习近平穿着皇冠和内裤的抗议者海报。
在抗议者撤退时,这些男子将一名附近的抗议者拉入领事馆大门内,随后对其进行不断地踢打。
曼彻斯特警方最终将双方分开,但在此之前,目击者录制的视频已经引发了中国与英国之间最新的外交争议。
领事馆的行为——反应激烈、暴力而且不谨慎——标志着在习近平领导下,中国的新外交风格的最新迹象。
无论身处海外,习近平的外交官们现在都拥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双重受众:国内的中国公民。
激烈的言辞、冒犯性的推特和偶尔的暴力行为都反映了日益上升的民族主义水平。
对于中国的“网民”来说,热烈的爱国情怀和时刻在线的新风格象征着中国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自我主张——一个可以说“不”的中国。
投射国内力量的叙述似乎与促进和平关系同等重要。
当这两个目标发生冲突时,正如在曼彻斯特所发生的那样,习近平的外交团队越来越倾向于追求前者,而不顾后者。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官方言辞进一步确认了中国外交规范的变化。
在题为“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奋发进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开辟新天地”的新闻发布会上,官员马朝旭和沈贝丽赞扬了习近平外交下的“战斗精神”。
“有勇气和能力继续斗争是中国外交的光荣传统和鲜明特征,”现任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在发言中补充道。
从这个意义上讲,曼彻斯特最近的冲突正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很好体现。
在周三发布的天空新闻采访中,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郑希元对拉扯自由民主抗议者入领事馆的照片作出了回应。
“他侮辱了我的国家,我的领袖,这是我的责任,”郑的辩解显得对外界而言充满了民族主义情绪。
实际上,郑的言论正是为了迎合中国国内日益高涨的爱国主义浪潮。
曾经是边缘战术的“战狼外交”,如今已成为中国外交官日益主流的立场。
这个术语是对中国同名“兰博式”电影系列的致敬,描述了对外沟通中的一种好斗的、民族主义的方式。
赵立坚,中国外交部的知名发言人,被视为这一外交风格的早期采用者之一。
2019年,赵在推特上发表了一条现在已被删除的推文,称华盛顿特区存在种族歧视,声称白人故意避免特定社区“因为那里是黑人和拉丁裔的区域”。
尽管他的言论带来了政治动荡,赵在习近平的外交队伍中的晋升依旧如日中天。
赵于2010年开设的推特账户现在拥有超过130万名粉丝。
赵的成功晋升“战狼外交”的发展,见证了习近平主席下中国思维的自信。
这种外交风格在国内拥有受众,尽管在国际上引发争议。
中国外交官似乎从赵的职业生涯中学到了一项重要的教训:以国内的认可为成功标准,而不是国外的竞争能力。
2020年10月,台湾的一名外交官在斐济受到袭击,头部受伤,事故是由于两名中国外交官的闹事所致。
据称,在中国外交官未受邀前往台湾国庆庆祝活动并开始拍摄嘉宾后,便引发了冲突。
在北京,赵作为外交部发言人否认了暴力的指控。
“首先,台湾在斐济并没有所谓的外交官,”他断言。
过去的中低调外交,最初由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末所主导,已成为中国曾经身份的遗物。
这不仅与习近平构想的“战斗精神”外交相悖,更根本上与中共依赖国内民族主义作为其政权合法性来源的根基相冲突。
在曼彻斯特、斐济以及世界各地,信息明确:对外国的批评要进行反击。
爱国主义,而非和平,是在习近平领导下中国外交的基本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