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追逐梦想的黑人美国人

图片源于:https://www.birminghamtimes.com/2016/11/3-black-americans-see-china-as-their-land-of-opportunity/

作者:路易斯·瓦特

北京(美联社)——艺人道格拉斯·费龙认为他的成功部分归功于“我是一种异常——我是中国的一名黑人男性”。

对于一些相对较少移居中国的黑人美国人来说,这个地方已经成为梦想之地。费龙在美国是一名成功的银行家,他重新塑造自己成为一名音乐家、模特和演员。梅凯尔·特纳在飞往中国前是计算机程序员,现在则是一名电视主持人、中文说唱歌手和演员。肖恩·奥尔夫来中国教英语,只因为他想打乒乓球。

在中国,黑人经常描述偏见的实例,部分原因是中国的民族同质性占主导地位,缺乏与黑人外国人的接触。在过去一年中,中国看到了一个洗衣粉的广告,显示一名黑人男性“洗”成一名肤色较浅的亚洲男性,还有一份中国国际航空的机上杂志建议读者在伦敦时小心那些聚集着黑人人的区域。

尽管费龙、特纳和奥尔夫都在中国遭遇过种族主义,但这并没有掩盖他们所享受的机会。

“我知道还有更多的事情”

在美国,道格拉斯·费龙实现了成为“超级银行家”的目标,直到他的职业生涯不再对他有意义。

“我的口袋很富有,但我的灵魂却很空虚,”他说。“我赚了很多钱,但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我知道还有更多的事情。”

部分出于想要重新塑造自己的愿望,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几个月后抵达中国。留在这里的原因是“机会接踵而至”。现在,他是一名演员、DJ和国际商业经纪人。

“我知道我想进入娱乐圈,”37岁的费龙说,他在皇后区长大。他自称为“Mr. OneTwo”——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中的角色,也是与人交谈的开场白。

他加入了一个说唱乐队,用普通话、粤语和英语演唱,他形容这个组合是“黑眼豆豆的中式混合版”。他通过观看视频、教程、听音乐,并试图将各种歌词与节拍相结合来教会自己如何说唱。“嘻哈是我的文化,所以这并不远。”

随后,他参与了电视节目、广告和模特行业。“我的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我是个异常,我是中国的黑人男性。”

他在一档受欢迎的中国约会节目《如果你是那一个》中成为第一位赢得节目的人,使他的知名度飙升。

在广州生活八年,他看到中国人对黑人态度有所改善,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他们通过好莱坞电影认识黑人美国人。然而,种族主义事件仍然存在,他将其归因于“缺乏思考”。

“追逐乒乓梦”

“乒乓球把我带到中国,”肖恩·奥尔夫说,他来到北京教英语,以赚取能够打乒乓球的钱。他在三年前选择了中国,而不是德国和韩国的教学和学习项目,因为这里是“乒乓球的第一国”。

“我想,我来这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打球水平和技能,这样我就能在更具竞争力的环境中竞争。”25岁的奥尔夫说。

对奥尔夫来说,在中国生活是他第一次因肤色而引人注目。

他的头发,他选择以非洲卷发或辫子造型,是一个特别的关注点。有些人在地铁上试图碰他的头发,还有人会在他走在街上时拍照。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动物园里的动物,有人在拍照,”他说。“让我们把这张照片带回去,跟孩子们分享。这有点尴尬。”

“有很多中国人没有得到过教育,他们不知道这并不是礼貌或好礼貌的表现,”肖恩说道。

对黑人的负面看法仍然存在。“有几次,我有些女士看到我或发现我在她们附近时,会紧紧捂住自己的手袋,或者更紧地抱住她们的东西,”他说。

“我几次被人问有没有毒品出售,但我说‘没有,对不起,我正在等我的朋友。’”

“你会说中文,他们需要一个黑人”

梅凯尔想参加他成长过程中热爱的那种中国动作电影,因此他来到广东省,因为那儿邻近与动作电影最相关的香港。

这位在乔治亚州亚特兰大长大的纽约人,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3年。在美国,他是一名自学成材的程序员。

“我想尝试我个性中的另一面,”他说。“我做了计算部分,那是超逻辑、数学的一面。我想尝试更具表现力的艺术侧面。”

他最初教孩子英语,并自学普通话和粤语。

为了流利,并在娱乐行业找到立足点,梅凯尔选择了诗歌。

“我认为,对于任何语言来说,通常该语言中最好的说话者或使用者是诗人。”因此,他用中文写诗并将其转化为说唱。他在俱乐部和商店开业时表演,并作为选手和主持人参加中国的电视节目。他的电影生涯起步于一位化妆师说:“嘿,你想当演员吗?你说中文,他们需要一个黑人。”

现在,他在几部动作片中出演,包括与史泰龙和迈克·泰森合作的《中国推销员》,该片正在等待发布。他饰演史泰龙的保镖。

在中国,“这是一种表面上的种族主义,它不像在美国那么深刻,”他说。“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很容易越过。”一旦他们看到“我能和他们做一样的工作,或者我的中文也很不错……然后他们就会说,‘我觉得我们喜欢这个黑人。’

Oliver Huang

Oliver Huang stands out for his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where he combines rigorous research with a compelling narrative style, focusing on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within the British context.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