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中国挑战:促进美国韧性与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图片源于: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the-united-states-china-and-the-contest-for-the-fourth-industrial-revolution/

尊敬的沙利文主席、马克伊排名成员、各位委员会成员,感谢您们给予我在今天关于中国挑战和增强美国韧性与竞争力的听证会上作证的机会。

根据要求,我将在讲话中重点讨论三个主题。

首先,我将谈论北京对美国全球技术领导地位的挑战以及其在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主导地位的野心。

其次,我将讨论美国在重新迁回或多样化目前位于中国的供应链以及维持技术领导地位方面所面临的一些挑战。

最后,我将提供对美国政策的建议,重点关注几个广泛的努力类别:

(1) 信息收集;
(2) 政府协调;
(3) 移民和基础科学;
(4) 企业和金融激励的改革;
(5) 与志同道合的利益相关者的协调。

希望这些政策能够在我们进入被称为“超级大国马拉松”的新阶段时,增强美国的长期韧性和竞争力。

此外,中国发布了超过100项科学和技术计划,包括针对2030年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领导地位以及到2035年在标准制定方面的详细计划。

它拥有多个专项资金,投入数百亿美元用于特定研究领域。

并且,它还制定了其旗舰工业政策计划——《中国制造2025》,该计划针对十个高技术行业: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先进铁路、电动汽车、电气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农业机械设备。

《中国制造2025》旨在本土化这些关键技术,在全球供应链中获得有利地位,在中国赢得市场份额,并最终从外国市场中占据全球市场份额。

为此,它充分利用国家的力量和中国经济的市场力量,提升本地企业相对于其全球高科技外国竞争对手的地位,并为中国在每个行业的预计份额设定特定的配额。

该计划依赖于技术转让、市场准入限制、国家支持的外国收购和补贴。

虽然北京在面对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反对后在其官方话语中正式淡化了这一计划,但这一计划的核心仍然非常活跃。

这些所谓的体制优势如何在实践中表现出来?

中国领导人明确表示,他们的工业政策计划优于其他国家的政策,这些政策旨在帮助中国占据“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制高点。

例如,在COVID-19大流行之后,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了一项计划,计划在五到六年内花费1.4万亿美元来建设第五代无线网络,安装摄像头和传感器以创建智慧城市,并将此网络与工业集成,以加速智能制造的进展。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大约有20万个5G基站正在使用;到年底,数量将超过50万个,最终目标是500万个。

其次,中国认为其体制更适合动员国家、社会和市场,利用工业政策实现国家的技术雄心。

例如,前述《学习时报》的评论指出,体制对于夺取技术领导地位至关重要,而这种领导地位又支持霸权的雄心——这就是为什么它认为,英国取代西班牙,美国取代英国,而中国可能取代美国。

因此,他们认为“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有助于中国的制度优势,实现‘曲线超越’”,指的是在竞争对手放慢或处理转弯的过程中迅速超越。

首先,中国在制定其基本科学研究的方法时吸取了美国历史的教训。

北京认识到,正如美国曾经所做的那样,这种研究不能单靠市场和私营部门支持,而必须依靠公共支持。

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投资是巨大的。

国家科学基金会估计,中国的总研发支出大致相当于美国的支出,尽管中国的经济规模更小。

根据某些估计,中国政府资助的研发支出也已经超过美国的联邦研发支出。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技术方面,差距是显著的。

中国每年在这一领域的支出约为25亿美元,虽然这一数字相对较小,但据估计是美国在此类关键经济和战略领域支出的十倍以上。

此外,北京还计划花费约100亿美元在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上。

此外,在人工智能方面,中国的支出至少与美国相当,甚至可能更多,根据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的估计。

关于技术竞争地缘政治的典型话语来自中央党校的《学习时报》上发布的一篇权威评论,这篇评论在习近平2018年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讲话的两个月后发表。

文章指出:“英国迎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会,从而建立了它的帝国;之后,当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时,美国从英国那里获得了先进生产力的主导权,跃升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为建立全球霸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接着,“第三次工业革命起源于美国,之后美国把握了这个机会,提升了其综合实力,为美国的霸权奠定了基础。”

如今,中国看到了一个机会,认为其制度优越于其他国家,能够按照英国和美国的历史轨迹,抓住这一新的工业革命的机会,成为世界领先国家。

许多中国评论员一致认为,技术正日益成为美中竞争的中心。

“在未来的十年中……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竞争将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展开,”著名国际关系教授、人民大学院长金灿荣写道。

“科学和技术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这也是大国竞争的主要战场,”南京大学的另一位著名学者朱凤则对此提出类似观点。

无数其他杰出学者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

中国领导人长期以来使用“赶超”一词来描述其技术雄心,美国及西方被视为关键的基准。

但一些中国评论员认为,革命性的技术变革如今使得这一宏伟目标实际上可行。

第四次工业革命可能造成与过去工业革命相似的“大分歧”,一些国家和早期采用者将在历史上改变全球政治,迅速超越竞争对手。

尽管中共官员对中国的野心通常持谨慎态度,但许多评论和智库文章似乎暗示,超越美国在高科技方面的领导地位将终结其全球领导的时代,显然将迎来中国的领导。

尽管“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一理念最初是由世界经济论坛在2015年提出的,但这一概念已经被中国共产党所采纳。

习近平在2018年的一次讲话中指出:“从18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每一次‘破坏性技术创新’都在塑造历史。”

中国共产党认为,世界已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期。

这些变化的核心是美国与中国之间的权力平衡的转变,而导致这一变化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新一轮的技术创新的到来,习近平和其他领导人有时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

中国领导人常常通过政治视角看待技术和经济交流,特别视为创造或避免依赖,加强中国的“综合力量”,构建秩序。

这种观点似乎根植于党的列宁主义、重商主义传统,以及其民族主义历史。

中国的“百年屈辱”起源于鸦片战争,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被视为国家未能相对于工业化西方和日本实现“富强”的结果。

因此,技术进步长期以来被视为实现“富强”的手段,这不仅是在毛泽东领导下对战略武器的追求,还是他的继任者邓小平所标榜的科技现代化的“第四次现代化” —-这两者都是自觉地被塑造为提升中国实力的努力。

如今,随着中国感知到新一轮的技术变革,中共中央的文献表明,地缘政治再次处于前沿。

越来越明显的是,大多数观察者认为,中国正在实施一种强有力的国家支持的努力,旨在取代美国的全球技术领导地位。

这一努力不仅仅是出于商业考虑,背后也有地缘政治的动机。

北京相信,技术竞争不仅仅关乎哪一国的公司将在特定市场中占主导地位。

此外,还关乎哪个国家将在全球范围内最有可能领导世界。

第三,来自中国的资料显示,即使美国在许多行业有相对于中国的创新能力优势,这种优势在没有制造能力的情况下几乎没有意义,并且无疑会在这些能力不再回归的情况下消失。

中国学者认为,国家在全球制造业和供应链中的中心地位是巨大的战略优势;相反,他们认为,美国已经允许其“工业基础的空心化”,这意味着美国不能在没有中国的工厂情况下将其创新转化为产品。

这种对中国制造能力的依赖,加上中国拥有大量工程师、反向工程的倾向和强大的国家支持,赋予了它在与美国的竞争中长期的优势。

正如研究员丹·王所述:“在技术专长、深入的供应链网络和政府对制造业的强力支持和提供可靠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中国作为制造基地无可匹敌。”

即使在大流行期间,特斯拉等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依然深厚,而霍尼韦尔等其他公司已宣布在武汉进行新投资。

此外,中国越来越关注相对于美国在技术机构中设定标准的努力。

中国的目标包括支持其产业、在其专利被使用时赚取可观的版税,以及将其价值观和治理理念嵌入技术架构中。

今年,中国发布了《中国标准2035计划》,作为推动其标准全球化的一部分。

然而,即使在这一计划宣布之前,中国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和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关键机构中已经变得具有影响力,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试图将标准制定讨论转移到其影响力更大的机构。

在5G标准竞争中,中国企业预计将获得巨额版税。

此外,关于治理,中国公司如中兴通讯提出的街灯架构标准允许内置视频监控能力;关于人脸识别的标准要求存储特定且多余的人口统计和生物识别数据;以及一个新的互联网架构,可能有利于监控、审查和管控。

北京在这些机构中的成功,部分是由于其在5G等下一代技术上的成功投资,但也因为与美国的行业主导和“放手”相比,党在采取更“直接”的方式。

尽管许多标准制定机构主要由公司组成,应该基于各自的利益进行投票,但在中国的情况下,如联想最初投票支持美国公司支持的方法时,遭到了民族主义者的谴责,并受到压力支持由华为等大型中国公司支持的方法。

联想领导团队在一份在线发布的歉意信息中说明:“我们实现了一致认为,中国公司应该团结,而不应让外部势力利用彼此。”

如果中国的努力持续取得成功,北京可能能够锁定其方法,并在某些关键全球技术领域扩大优势,这对普世价值和美国利益将极为不利。

挑战美国重新迁回、以及多样化技术竞争的挑战

尽管跨党派在共识日渐增强,认为美国制造业和技术领导地位的动摇削弱了其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性,但扭转这些趋势的努力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工业和供应链多样化面临的挑战

几种先进经济体正在发起努力,试图“重新迁回”目前位于中国的制造业,或多样化其供应链至中国以外的市场。

台湾是最早作出此努力的国家之一,致力于通过所谓的“非红色供应链”,积极吸引目前位于中国的台湾制造商回到台湾。

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

日本已为87家公司提供了从中国撤资的补贴,花费20亿美元力求将生产回迁至日本或多样化至东南亚。

欧盟也正在进行类似讨论,政府高层官员正在考虑一些关键行业的重新迁移或多样化可能性。

当然,美国也在考虑采取各种手段,促进国内生产线回迁和供应链多样化,包括低息贷款、公司减税、专用资金和提议支付企业100%的迁回费用。

这些努力的成功有限。

尽管一些制造业已经转投越南、孟加拉国、印度、墨西哥和台湾等地,但许多公司却迟迟不愿或无法搬迁。

欧洲商会在华发现,只有约11%的成员考虑转移出中国;同样,驻华美国商会的主席指出,大多数成员并不计划退出中国。

对于这些公司来说,考虑因素不仅限于成本。

正如保尔森研究院学者达米恩·马提出的,即对美国人来说,很难停止使用亚马逊,因为它是“所有商品的商店”,而制造商也很难切断与中国的关系,因为它是“制造一切的国家”。

关于美国和中国企业的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公司并没有考虑离开中国,因为在中国获取多样化供应商的便捷对它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弥补了降低劳动力成本、补贴或税收抵免所带来的价值。

与此同时,中国正努力反击外包。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COVID-19后已宣布,保护中国的供应链是国家六大优先事项之一。

在保留美国技术基础的挑战

即使有些行业在不愿离开中国,其他行业已经退出或考虑退出美国市场。

例如,Intel宣布,由于其在制造7纳米半导体过程中遇到的“工艺延误”,其将很可能将大部分前沿芯片制造外包出去——这一决定恰逢美国政府明确表示半导体产业是美国重新迁回的优先事项,并且对其进行了一轮新的税收抵免和补贴。

一些金融分析师认为,这一决定是明智的,称它应该专注于设计,仅允许其他专注于生产的公司为其生产。

但是,有效的外包将对美国的工业基础造成严重损害,对于对美国安全和竞争力至关重要的行业而言,由于该国最大芯片制造商的外包将使美国的芯片制造知识基本上萎缩,因此在未来几十年中美国要重新进入这一行业的可能性将大幅下降。

同时,尽管面临困难和成本,中国依然决心获取这些同样的制造能力,因为它认识效率不是唯一的价值,而是已经直接受益于制造业带来的隐性知识和技术专长,从而孕育出更大规模的工业生态系统。

Intel寻找海外生产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台湾和韩国已经在这一行业内进行了巨额投资,以建立物理和人力资本生态系统,并具备一定的韧性——如果他们其中一个公司在下一个半导体波段上判断失误,可能会由于这个更广泛的生态系统的支撑而留下更多的“缓冲区”,反之亦然。

相比之下,美国缺乏一个类似的专门工程能力、隐性知识和芯片生产的专业网络的生态系统。

因此,美国的产业几乎没有韧性。

因此,重新本土化芯片制造,不仅仅是提供资本问题,还需要一个更大范围的支持生态系统,以创造出这种韧性。

建设这种生态系统不会一蹴而就,还需要耐心地进行创造,在某些情况下审慎地进行移民政策试验、激励地方化的措施、适当的补贴和信贷以及其他多种手段。

关于竞争力与韧性的考虑

中国所带来的地缘经济挑战是如此显著,以至于美国需要探索超越简单的税收抵免和补贴的工具,若希望重新外包或多样化其供应链并维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地位。

这样的广泛战略通常被称为“工业政策”,然而这常常被误解为对某一行业选择赢家与输家的狭隘努力。

然而,现实是许多日常政府实践也可能被归类为“工业政策”,并不旨在选择赢家和输家。

事实上,如果将工业政策普遍理解为“政府干预特定行业的行为,旨在提升该行业的增长前景并推动更广泛的经济发展”,尤其在市场被认为不足的情况下,那么许多做法便可能归属于所谓工业政策的广泛范畴之下。

在这个意义上,工业政策无处不在,它包括诸如税收激励、补贴、贸易协议、监管、基础设施投资、支持熟练劳动力等无数政策工具。

许多人士对“工业政策”的特定使用实际上指的是增进竞争力和韧性的国家战略,后者的表述远不如前者引发争议,但在意义上却是相似的。

关键问题不是美国是否该采用这种战略—相较而言,跨党派的共识已久—而是它如何以避免浪费和剥夺的方式进行以维持相对于中国的韧性、竞争力、安全性和技术领导地位。

对于重新迁回和供应链多样化,其他国家在这方面采用的实践可以为美国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尽管各国政府纷纷努力进行重新迁移或多样化目前位于中国的供应链,目前为止,只有台湾在这方面较为成功。

自2019年开始,台湾在包括电信、电子、智能机械、生物医药和绿色能源等关键先进产业内推行“非红色供应链”策略。

台湾通过多种政策工具,远远超过税收抵免和补贴,积极吸引制造商回迁中国,包括提供租金补贴、低息融资、土地收购和简化再投资规定等措施。

台湾特别针对其所称的“土地、水、电、人才和人力”的“五短缺”展开自我审视,以吸引企业回归。

最为重要的是,该计划设在经济事务部投资台湾办公室,该办公室主任表示,这是“帮助制造商毫无障碍地回归本国的单一窗口”。

自2019年成立以来,该办公室在吸引投资上取得了330亿美元的成果,促进了台湾的经济增长。

这一成就无疑受到美国关税的部分推动,但同样归因于该办公室能够作为所有考虑撤出中国的公司接触的单一窗口,主动与企业合作,解决涉及诸多问题的同时,超越单纯的补贴和税收抵免。

其次,就提升高科技行业的竞争力和韧性而言,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纷纷推出了相关的“工业政策”计划。

如前所述,中国有《制造2025》,以及目前的1.4万亿美元数字基础设施计划。

德国实施“工业4.0”,英国发布了工业战略,以及其他多个国家也在尝试类似的努力。

如果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美国政府更愿意尝试这些工具和技术来促进其高科技产业,那么——尽管不能保证——与中国的竞争格局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曾帮助在1980年代恢复美国半导体行业的SEMATECH以及在同一时期催化基因组学产业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可能会在其他行业得到尝试。

至少,针对保持处于困境的高科技行业的更为有力的努力都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确实,过去二十年来,美国在部分时间内插手拯救了金融、汽车和保险等行业。

不过,这些努力并未普及至那些处于高技术前沿的企业。

例如,美国政府没有出手拯救摩托罗拉或朗讯(Lucent),这些公司至今仍可为美国产生5G产业的基础。

同样,如果美国曾实施更为强有力的技术创新政策来支持半导体制造,亦有可能避免该能力的衰退,以及它可能面临的Intel外包生产问题。

不必缅怀其实可能的成就,历史为更具竞争力的未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因此,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华盛顿现在采取正确举措,未来二十年与中国的竞争格局仍可能产生显著而积极的变化。

William Zhao

William Zhao is a seasoned correspondent known for his analytical pieces on UK-China relations. His expertis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akes him a trusted voice among readers interested in geopolitical dynamics.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