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应对中国崛起的经济战略新思考

图片源于: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china/how-china-proof-global-economy-america

中国作为美国主要竞争对手的崛起颠覆了以往的国际经济政策原则。

几十年来,华盛顿的政策制定者假设经济接触将促使北京融入西方秩序,同时为美国公司提供商业机会。

因此,美国推动中国向美国投资者开放市场,同时接受至少某些类型的美国制造业将迁往中国的条件。

而在2001年,在美国的支持下,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这一切努力背后,是一个关于经济政策能够超越地缘政治的更大假设。

不仅全球贸易体制的建立将使商品和服务能够在没有政治差异或地缘政治竞争的情况下跨境流动,而且通过将中国锚定在基于规则的贸易体系中,经济接触也将成为一种调节力量,最终促进政治变革。

在本世纪初的早期阶段,许多华盛顿人士认为这一逻辑得到了贯彻:

中国成功融入全球经济,并在国内持续实现惊人的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相对技术性的领导层促进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并且有希望的迹象表明它将允许中国社会逐步开放。

然而到了2010年代初,这一进展停止了。

当北京重新主张对中国社会的国家控制,并采取更对抗性的国际政策时,华盛顿开始质疑中国的行为。

因此,历届政府采取了加征关税、制裁和其他强制性经济措施,以试图改变中国的行为。

但这些惩罚措施在促使经济或政治改革方面并没有比早期的经济政策更成功。

与此同时,在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领导下,中美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加剧。

如今,很明显,华盛顿对北京的经济政策并未奏效。

然而,美国不能简单地回到冷战时期的分裂经济模式,那时西方与苏联间几乎没有经济联系,而大多数不结盟国家的经济实力有限。

当今的全球经济秩序必须不仅要应对西方与中国的竞争,还要考虑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等中等大国的崛起,后者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正式与中国或美国结盟兴趣不大。

面对这种愈发复杂的多极世界秩序,华盛顿必须找到一种新的国际经济战略。

与其制定旨在改变中国的经济政策,美方应该接受习近平政权不会改变的现实。

相反,它应该以有利于实现特定美国利益的方式,积极管理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以应对不断演变的地缘政治需求。

正如拜登政府所认识到的那样,美国必须首先减少其在重要供应链对中国的依赖,并确保西方在敏感技术领域保持优势。

但是,想要在与北京的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华盛顿必须拥抱更复杂的经济模型。

它需要制定针对性和可实现的目标,并运用多种创新工具来完成这些目标。

美国必须与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建立新的贸易关系,但也必须利用金融外交将非对齐与发展中国家拉近与美国的关系。

成功的衡量标准将不在于美国能否说服中国实现自由化并接受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而在于华盛顿能否维持其经济领导地位、加强盟友关系并避免灾难性结果。

五十年来,美国在对华经济国策中运用了引导与威胁相结合的手段。

在1971年,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始与北京实现全面正常化,华盛顿认为更紧密的经济关系会使美国的经济与战略利益得以受益。

打开中国市场以便美国企业进入,政策制定者认为,逐步促进政治改革和北京的地缘政治温和。

这一政策的核心在于,时任美国副国务卿的罗伯特·佐利克在2005年发表的演讲中总结了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这一主张。

“过去五十年,我们的政策是将苏联封闭,而其自身内部矛盾动摇了它,”他说。“过去三十年,我们的政策是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放。”

美国的这一战略无疑成功地将中国纳入了世界经济。

到2014年,中国已超越加拿大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到2023年,中国已在与世界120多个国家中实现这一地位。

中国自身经历了一场无与伦比的经济崛起,于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850多万公民脱贫。

然而,随着习近平在2012年上台后,华盛顿的对华战略显然不再促进美国的经济和战略利益。

首先,1999至2011年间,与中国的贸易扩张使美国失去了估计超过200万个工作岗位,

根据经济学家大卫·奥托尔、大卫·多恩和戈登·汉森在2016年做的一项重要研究。

而且北京并没有向美国输入和投资开放其经济,反而限制外资准入,同时利用补贴等政策措施加强本国行业,损害外国竞争者的利益。

在中国开放市场的领域,它往往要求美国公司与当地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合资,并在中国境内生产,而不是从美国进口产品和服务。

即使对涉事的美国公司而言,这些要求看似盈利,但实际上却使美国工人被排除在外。

中国的崛起让其民族主义情绪加剧,且愈发趋向更为强硬的专制统治。

到了2010年代初,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变得更加果断。

它扩大了在南海的海洋声明,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现代化,并增强了其全球范围的工业和政治间谍能力。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加强了国内镇压,并建立了庞大的审查与监控机制,反驳了西方政策制定者关于技术传播将导致个人自由增加和对国家限制的假设。

实际上,中国很快成为镇压技术的主要出口国。

总之,中国的经济转型使北京变得更加专制,为巩固中国共产党对政权的控制提供了新的资源。

自奥巴马政府末期以来,华盛顿试图通过武器化其经济联系来反转这一趋势。

例如,在2015年,美国政府威胁对由于知识产权盗窃严重的中国实施制裁。

三年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北京发动贸易战,最终对80%以上自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关税。

他还开始对中国电信巨头华为进行打压,认为其5G网络将威胁美国的信息安全,并试图禁止TikTok、WeChat及其他一些中国应用程序在美国的运营。(美国法院最终阻止了这一计划。)

紧接着拜登接过特朗普的遗志,对北京实施了新的制裁,并于2022年底强制限制向中国销售先进半导体设备。

然而,这些强制措施在改变中国的行为上并没有取得比几十年前的诱导政策更大的成功。

尽管北京向特朗普提供了小幅贸易让步,以换取限制进一步的美国关税,但它依旧继续削弱美国和其他西方公司在中国的竞争力。

同时,中国政府在面对拜登的压力时表现得同样顽固。

美国针对中国新疆地区实施的进口禁令虽然可能减少了来自强迫维吾尔族劳工的进口,但美国对先进芯片技术的出口管制措施可能延缓了中国生产芯片的能力。然而,在这两种情况下,北京的回应都是通过开发其他市场和扩大国内投资,而非改变导致美国限制政策的旧有政策。

随着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逐渐形成,“去风险”成了热门话题,即减少美国对中国的依赖以获得重要商品。

理论上,这一战略为纠正过去几十年经济政策提供了有用的补救。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贸易自由化使得中国在某些美国供应链中拥有过大的影响力,允许其利用美国技术为其军队和压制手段服务。

在《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及其他措施的推动下,去风险的策略通过国内投资、出口管制和投资审查手段确保了美国供应链的安全,并拒绝了中国获取一些尖端技术如半导体的机会。

但当前的策略实施得过于狭隘。

尽管华盛顿不应寻求切断与中国的所有或大多数贸易,但美国在许多其他关键部门依然依赖中国及其供应链。

例如,美国依然依赖中国及其供应链提供广泛使用的药品和医疗用品。

尽管《2022年通货膨胀削减法案》为在美国建设清洁能源技术和电动车提供了激励,

但美国政府还需要确保中国公司未通过在美国设厂来巩固在关键组件上的控制。

为了有效,美国的去风险策略必须适用于更广泛的商品类别并采用更广泛的方法。

关税也需要创新。

与其利用关税来施加对北京的压力,华盛顿应该设计这些关税以促进美国的特定战略利益。

例如,华盛顿可以对美国及其盟友在中国有战略依赖的资源及产品,如关键矿产、电池和电动汽车零部件,征收更高的关税

——更不用说已经开始涌入西方市场的中国电动车。

实际上,如果没有保护性措施,美国及其合作国家的矿山和绿色技术制造设施常常无法与低成本的中国拥有的对应设施竞争。

这些设施受到北京的补贴,且几乎不受环境法规的限制。

与此同时,美国还需要将关税与拜登政府的工业政策更好地整合。

以半导体为例。

当美国加大对中国先进芯片产业的压力时,中国却加大了对老式半导体的生产,而这些产品对美国的国防、工业和汽车等领域至关重要。

美国可能需要关税和其他工具,以确保中国不会在这些芯片上建立垄断地位。

与此同时,华盛顿应减免对中国产品(如服装和家具)的关税,

因为这些产品抬高了美国消费者的价格,而战略利益微乎其微。

从长远来看,更聪明的政策还需要对关键国际供应链中涉及中国公司和中国组件的限制措施,

即使最终产品是在中国以外的国家生产。

另一个关键工具是技术政策。

为了捍卫其经济领导地位,美国需要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中保持领先地位。

保持这一优势需要更多国内的教育、研发和制造投资,

但同时也需要对北京获取这些技术和支持这些投资的能力加以限制。

除了对先进半导体技术进行出口管制外,政府还应对生物技术、先进制造等领域实施出口管制,

以防止中国偷取或复制美国的进步,从而使美国在关键产品上对其形成依赖。

也许,最为紧迫的是对美国境内中国数字产品和数据收集技术的监管。

华盛顿对美国人使用中国应用程序和软件的监管极为有限。

尽管联邦通信委员会在限制中国电信网络基础设施和禁用某些中国监控摄像头及相似设备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美国依然面临中国间谍和入侵的风险。例如,

尽管美国政府继续从中国公司采购电脑,但中国政府则基本上禁止美国电脑进入其政府机构。

在美国广泛使用的中国应用程序和软件方面,国会应赋予美国政府进行安全审计的权限,

并在特殊情况下施加禁令以保护美国数据,增强公众对其所使用应用程序安全的信心。

而国会也应制订更好的措施,以防止数据经纪人——那些交易个人或企业数据的公司——

目前则被允许向全球,包括中国,买家出售美国公民的敏感信息。

随着华盛顿发展新监管工具,

它还必须与北京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在中美地缘政治竞争日益加剧之际,

经济已经不再是美国和中国关系中的有效缓冲。

但是,随着美国经济战略向积极管理经济联系转变,这种方式存在严重的误解或无意挑衅的风险。

直接而开放的对话可以减少升级的风险。

面对来自中国的日益竞争,很多美国外交政策界人士呼吁美国与国际伙伴签署新的贸易协议。

许多政策制定者呼吁重新加入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的修正版,即奥巴马政府帮助谈判的多边协议,

而这一协议在美国并未获批。

还有人呼吁与非洲到欧洲各地国家签署新的双边协议。

该理论是,通过进入综合贸易协议,美国能够深化关系,执行规章,以制约北京的全球影响力。

与印尼和越南等战略上非对齐的国家进行的新贸易协议可帮助将其拉入美国经济圈。

从而,与日本或英国达成的协议可进一步加强与核心盟友的合作。

然而,这些贸易协议的国内外影响是具有挑战性的。

拜登的工业政策,包括对半导体和清洁能源技术的补贴,已经提升了与现有美国贸易承诺之间的紧张关系,且该政策仍在不断发展。

而美国对数字经济和技术部门的政策同样处于变化之中,许多国内机构拥抱更大的监管。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兴起可能会破坏从软件设计到医疗保健等各种行业,

并将需要关于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方法。

因此,新的贸易协议可能会将美国束缚于与不断变化的国内优先事项相冲突的规则之中。

与其寻求广泛的协议,

华盛顿应该采取一种更加狭隘、更具针对性的贸易方法,通过在利益明确重叠的部门追求交易。

一个例子就是美国开始与日本及欧盟谈判的关键矿产协议:在未来几年,

美国将面临支持清洁能源转型所需的巨大的需求;而矿产生产国也希望能更好地进入美国市场。

在与这些国家达成协议的过程中,华盛顿也能够协商更高的环境和劳动标准。

还有许多其他部门也适合进行交易。

与以色列和几欧洲国家达成医疗供应链协议,可以帮助减少美国对中国关键药品成分的依赖。

一项关于电子产品的协议可以帮助公司将制造转移出中国,并增强在美国销售的设备的安全性。

华盛顿也可以与其他七国集团成员国家追求工业政策协议,

以确保透明度并制定共享的补贴标准,从而确保跨国公司不会利用盟友政府之间的竞争。

与国际贸易的旧模型相比,

这种部门贸易策略也将使美国的贸易政策必须关注气候变化。

由于中国是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排放量是美国的两倍,因此任何气候导向的贸易政策都必须与中国产生关联。

为此,美国有几种可行的方法。欧盟已经在推进碳边界调整机制,

该机制将使用关税保护更低碳,但成本更高的欧洲生产商不受高排放的外国竞争对手(包括中国)的影响。

美国应与欧洲和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发展对污染者征收进口税的贸易政策,

以确保本国减少排放的努力不会简单地导致向具有较宽松排放规则的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外包。

实际上,气候导向的贸易政策可以给予中国经济刺激,促使其进行脱碳,尽管地缘政治紧张使其更不情愿去这么做。

尽管部门贸易协议应成为美国政策的主要重点,但华盛顿也面临来自盟友的压力,要重振停滞不前的世界贸易组织。

近年来,美国对WTO的重视程度降低,阻止其上诉机构的法官任命——事实上削弱了WTO对全球贸易作出强制性裁决的能力。

这一做法反映了华盛顿普遍认为WTO在其核心存在概念性问题:WTO规则要求成员国在贸易上应普遍相互平等对待,这意味着美国应对待中国与对待德国没有区别。

这一立场反映了冷战后早期时代的乐观情绪,当时政策制定者设想了一种新的全球经济秩序,但在现今的地缘政治竞争中,这一做法显得完全不合适。

此外,拜登政府针对半导体和清洁能源技术提供的补贴可能违反WTO规则,

尽管迄今为止,自美国说服其盟友继续克制向其提起法律诉讼。

为了使WTO保持相关性,它的其他成员国家必须就允许其应对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日益迫切的绿色工业政策的新机制达成一致。

一个选择是更新WTO规则的文本,以允许国家工业政策更大的灵活性,并鼓励友好的争端解决。

另一个选择——鉴于规则改变需要WTO成员国的一致同意,可能更为现实——是七国集团国家达成一项非正式协议,禁止他们利用WTO挑战某些政策,或要求他们任命更愿意对现有WTO规则进行灵活解释的法官。

在采取部门化贸易的同时,美国决策者需要特别关注互联网及其所启用的跨境技术流动。

自互联网早期以来,美国一般抵制对其进行监管,认为数字经济的发展会更快,

而政府机构对此类创新并未做好准备。

的确,在过去的25年中,相对缺乏规则和限制推动了快速进展,使美国科技公司确立了主导的全球地位。

然而,近年来,国家安全问题已经迫使华盛顿及其盟友重新评估这种放任的做法。

中国和俄罗斯已经建立了国家防火墙以限制互联网,

并利用访问设备、网络基础设施和监控设备对数千万公民进行实时监控。

中国还积极出口其互联网监控技术,华为和中兴等提供网络基础设施的公司等继续赢得全球竞标,尽管美国在施压这些国家避免使用其产品。

而且,中国和俄罗斯的黑客持续针对西方公司和西方政府。

华盛顿已经通过几种方式应对这些威胁。

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加大了对拟议的外国收购美国公司的审查,审视买家是否可能接触到美国数据。

在某些情况下,CFIUS可能要求被外国收购的美国公司将其数据和信息存储在美国的计算机上,并避免与新所有者分享这些数据。

禁止或以其他方式限制TikTok继续成为各州和国会热烈讨论的话题。

国会议员提议对美国向中国的数据出口施加新限制,

这一措施应该被采纳,但必须精心制定,以应对安全风险而不干扰合法商业。

此外,欧盟、印度和一些其他国家也在采取数据本地化的要求。

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其他国家施加的这些限制都加剧了互联网的分裂,即使是在紧密盟友之间。

美国参议员马克·华纳在华盛顿特区揭幕立法以禁止TikTok,2023年3月。

为了反制这一趋势,美国和志同道合的国家应该建立一种新的互联网治理新方法。

2022年,美国与欧盟以及其他数十个国家采取了一步,发起了关于未来互联网的宣言,

这一联合声明强调需要共同应对数据安全风险。

这一宣言设想建立对在线威胁的共同应对机制,规范跨境数据流动,确保成员国依赖可信的网络基础设施,

并避免采用存在国家安全风险的技术,同时捍卫互联网的自由访问。

美国及其合作伙伴应该努力将这一愿景转化为一套有意义的承诺。

对于具有更广泛安全影响的技术,

以及在华盛顿与北京竞争中引发争议的技术,类似的监管措施也是必要的。

这些技术包括许多可能在下个十年中改变全球经济的技术: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先进制造技术和3D打印。

目前,这些技术在众多先进工业国家(及中国)中占据主导地位。

例如,大部分高端半导体是在日本、荷兰、韩国、台湾和美国制造。

西方国家中的人工智能研究集中在美国,而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和英国也拥有重要的研究中心。

这些国家控制着有效训练先进人工智能系统所需的计算能力。

中国和美国目前在量子计算上具有领先地位,

而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和欧盟也在这一领域中参与竞争。

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国家的利益聚集,美国应建立一个新的关键技术俱乐部,

不仅支持这些产品的发展,还监管其对中国的出口。

美国长期以来推广并参与多边出口管制机制,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限制对苏联集团国家的双用途商品出口的努力开始。

但一个专门调节先进技术的俱乐部可以扩展这些类型的控制,以确保西方不仅在军事领域保持领先,

还在关键的经济创新领域保持优势。

要想更好地对抗中国的影响,单靠部门贸易交易和出口管制是不够的。

为了将发展中国家更密切地纳入西方的轨道,美国还需要找到更多方式来为其伙伴提供经济和基础设施支援。

新的国际融资形式将尤其重要,不仅要推动清洁能源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还要为那些更具吸引力的替代选择提供更多机会,来取代与中国的合作。

从2019年到2020年,随着特朗普政府突出中国全球借贷政策的风险,

越来越多的政府和分析人士开始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审查,

这一庞大的基础设施融资计划。 北京的不透明借贷政策和“债务陷阱”外交,

常常使借款国陷于中国的控制之下。

尽管如此,中国政府因其政策常常满足了合法的融资需求,因而能够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其地缘政治利益。

随着清洁能源转型的到来,发展中国家对融资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需要,联合国为2022年气候大会COP27准备的一项高层专家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需要每年至少1万亿美元。

而2023年联合国报告指出,这些国家面临4万亿美元的融资缺口,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现实是,如果美国及其盟友不满足这些需求,中国将会得到机会。

过去一年,华盛顿已开始应对此融资问题,推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他多边机构扩大其贷款能力,

并创建新工具来应对气候变化。

但华盛顿必须获得足够的资金——这一步只能由美国国会采取——以确保全球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获得成功,

同时需要改造其双边投资和发展工具。

为了更好地与北京竞争,华盛顿应更灵活地利用美国国际发展金融公司和出口银行,

这些机构推动美国私营部门在发展中世界的投资。

例如,政府可以指导这些项目提供优惠贷款——即比市场利率更有利的贷款——以便在国外更快地达成交易。

华盛顿还可以通过扩大主权贷款担保的使用,向伙伴和盟友提供更多资金。

通过向贷款某国政府的实体提供美国政府的担保,主权贷款担保解锁了新兴国家或脆弱经济体额外的融资资源。

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仅仅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这些担保:自1990年代以来,

美国在不到七个国家的案例中给出过担保,其中最近一次担保——在2022年对乌克兰。

然而,由于过去一年全球利率上升且可能维持在高位,主权贷款担保提供了一种有吸引力的方式,

为合作国政府提供直接融资。

最后,美国需要为新兴的全球金融秩序做好准备,该秩序中美元仍然主导,

但华盛顿能够利用这一主导地位的能力正在下降。

美国经济政策制定者的精力大部分确实放在积极事项上——如何将资本部署来满足全球需求和机会上。

但是连续几届政府日益有效地将美国对全球金融体系的控制武器化,

不论是针对伊朗和朝鲜的制裁,也不论是在2022年后因其入侵乌克兰而对俄罗斯施加的金融压力。

近年来,中国、俄罗斯及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将华盛顿对美元的武器化视为威胁,并致力于建立替代储备货币。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这些努力大多以失败告终,

但这些竞争对手的目标并不是实际上取代美元作为主流交换单位。

而是拥有一个更狭窄和可实现的目标:建立一个非美元计价的支付网络,

在失去接入美元的情况下,允许他们继续进行基本的贸易和金融活动。

这些国家追求的,不是新的主导货币,而是可在必要时用于他们贸易的可行货币。

按照这个目标的标准,这些努力显示出了一些成功的迹象。

例如,2022年,俄国的经验表明,具有足够金融实力的国家即便被剔除出西方金融网络

与中国、印度及发展中国家的联系依然能保持内部稳定与国际金融联系。

北京正为其能源进口与全球出口创建一个替代支付系统,以防止被西方制裁。

长远来看,美国不太可能阻止这些竞争网络的出现。

然而,它可以积极增强美元在全球贸易和金融中的地位,

并遏制替代货币的崛起。例如,在2022年,美国能够通过警告连接到俄罗斯跨境Mir电子支付系统的非俄罗斯银行,

来制止俄罗斯试图将其这一系统扩展至土耳其和其他国家。

虽然这些威胁没有阻止俄罗斯的贸易,但它们确保许多贸易仍可能受到美国制裁的牵制。

在美国与北京之间可能展开的将近几年竞争中,鼓励人们乐观,

这并不是因为美国可能像冷战期间以柏林墙崩溃的方式“赢得”这一竞争,

至少在与美国政策制定者相关的时间框架内是这样的。

实际上,未来十年可能不会提供胜利或失败,因为至少目前其政府的重大改变以极低的可能性。

然而,尽管中国政府将在未来继续利用由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所创造的财富,

并继续运用其经济实力建立盟友,许多分析师现在则认为,未来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显著放缓,

这与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外,封闭的社会通常对创新的激励较少。

考虑到北京努力使其自我与外界隔离,中国的技术进步可能也会面临放缓风险。

与此同时,美国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拉开了领先距离,

美国的大学仍然能够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这是美国创新至关重要的来源。

而且,明智的国内投资和宏观经济政策为美国提供了COVID后的复苏,成为所有主要发达国家中最强劲的复苏。

然而,要在长期中取得成功,美国需要发展更有效的经济战略,以应对其亲近的盟友和全球其他伙伴。

新的更好的经济工具以及更具针对性的国际贸易和金融政策能够防止中国取代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

并帮助华盛顿适应多重对齐世界中的地缘政治竞争。

即便无法迫使北京做出改变,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仍然能够确保华盛顿保持其经济与技术优势,

同时吸引更大份额的世界走向自己。

这样,他们就能够推动美国及其伙伴的利益,而无论中国做出何种选择。

Ethan Li

Ethan Li is a renowned journalist with a passion for uncovering the stories that define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the UK. His reports delve into the heart of the diaspora, capturing the spirit and challenges of his audience.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