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需要对抗中国的‘拒绝’战略

图片源于:https://warontherocks.com/2024/06/denial-is-the-worst-except-for-all-the-others-getting-the-u-s-theory-of-victory-right-for-a-war-with-china/

随着华盛顿继续辩论其对乌克兰的政策,所有人都可以松口气,因为迄今为止,任何一方都没有使用核武器。

在美国及其合作伙伴在俄罗斯全面入侵后进行干预时,对于冲突可能升级的程度存在严重的、合乎逻辑的担忧。

这些最坏的情况并没有发生,部分原因是美国及其伙伴对干预的调整,拒绝了可能将美国和联军军队与俄罗斯军队直接接触的建议,比如设立禁飞区。

这种代理战争战略帮助美国在类似于冷战期间的各种代理冲突中有效管理了升级。

与此间接捍卫乌克兰形成对比的是,乔·拜登总统一再威胁要用美军直接防卫台湾。

与核武装大国如中国的直接冲突将把美国推向未经验证的水域,这是其在冷战期间成功避免的,并且会带来与对乌克兰战争的最坏情况担忧相似的升级风险。

乌克兰的持久冲突应当作为明确的提醒:战争比结束更容易启动,且与核武大国作战需要一种与美国及其盟友过去三十年间所习惯的心态截然不同的思维。

美国在进入与诸如中国这样的核大国的任何冲突时,应当持有一份关于如何战斗结束及如何管理升级的胜利理论。

胜利理论是关于如何击败敌人的因果故事,它们是战略的主要原则,而非战略本身,历史上美国总统与其最资深的军事顾问一起创建这些理论。

制定胜利理论需要确定敌人停止作战的条件,然后概述如何塑造冲突以创造这些条件。

中国不断壮大的核武库、远程常规打击能力以及对美国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利用,正在增强其以多种方式升级的能力,包括对美国本土的打击。

为了避免一种皮鲁斯式的胜利,与核大国的胜利理论必须考虑如何保持战争的有限性。

这篇文章概述了数种有关美国与中国因台湾问题而爆发的战争的胜利理论,重点关注拒绝与军事成本施加,因为这两者是最可行且最具影响力的。

我们认为,拒绝胜利理论是最大化美国成功的机会与管理升级的必要性之间取得平衡的最佳方式。

美国主导的联盟应当避免依赖军事成本施加的胜利理论,尤其是因为存在着难以找到“甜蜜点”的问题,即找到足够有价值的目标来影响北京的决策,但又不至于有价值到导致无法接受的升级。

我们称这个难题为“金发姑娘挑战”。

潜在的胜利理论

根据关于战略和威慑的研究,我们识别出五种潜在的军事胜利理论,这些理论对于所有国家和所有冲突都是普遍适用的。

第一个候选者,主导,依赖于用粗暴的力量消除敌方继续作战的实际能力。

就像美国在1945年和2003年击败德国和伊拉克一样,主导的目标是全面击败中国军事,并可能施加广泛的投降条件,例如政权更迭或迫使北京承认台湾独立。

尽管在情感和国内政治上,主导理论颇具吸引力,但在核武装大国面前,这种理论显然不可行。

核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即使常规军事力量被“失败者”彻底击败,他们仍然能够向“胜利者”发起毁灭性的打击。

在中国的军事和工业能力被摧毁到无法继续作战的地步时,可能会引发核升级,因为这威胁到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利益,甚至其生存。

因此,美国联盟应依赖于强制性胜利理论,通过在敌人仍然保留继续战斗能力时说服中国停止战斗。

因为停止战斗的决定最终是一个成本效益计算,这些理论侧重于操控成本和效益的不同方面。

此外,为了让强制措施有效,美国及其盟友应当狭义地界定战争目标,例如在没有正式解决的情况下保留台湾的实际独立,以使北京不太可能视承认失败的成本为不可容忍。

保持这些战争目标有限将是一个关键挑战。

必然会有强大的国内压力要求采取广泛的目标,比如“惩罚”中国以回应其发起的冲突,正如在俄乌战争中所见,以及阻止北京再次发起类似的侵略。

美国及其盟友必须抵制这种压力,因为这将使战争结束变得更加困难,升级的可能性更高,这使中国陷入更加绝望的境地。

两种最可行的强制胜利理论是拒绝和军事成本施加。

拒绝侧重于降低中国继续战斗的收益。

拒绝的情节是,摧毁中国用于夺取台湾的投射能力,可以说服北京,它不太可能实现其目标,而更好地结束战争,因为进一步的战斗不会改变最终结果。

这可能涉及拦截中国需要在台湾运输和维持部队的空运和海运资产。

虽然中国可能会为夺取台湾而付出高昂的代价,但拒绝的目标是为中国领导层提供新的信息,表明为其战争损失提供正当理由的收益不会实现。

军事成本施加则侧重于提高中国继续战争的成本。

其情节是,像对中国海上贸易实施海上封锁或针对其他压力点进行的战略空袭等军事措施可以说服北京,继续战争的成本太高,无法坚持下去。

关键的杠杆来源不仅是中国是否相信能够实现战争目标,而是美国联盟是否能够使其成本和痛苦的过程如此之高,以至于北京认为继续尝试不再值得。

拒绝和军事成本施加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因此美国可以将它们结合在一起,但这样做则带来额外的升级风险。

军事成本施加的反对意见

在三种条件下,军事成本施加是一个可行的胜利理论。

在对中国的战争中满足这三种条件将是非常困难的。

最大的障碍是应对金发姑娘挑战,寻找逼迫的甜蜜点。

核心难题是寻找足够有价值的目标,以说服北京放弃其对台湾的军事行动,但又不至于那么有价值,以至于北京冒着重大升级风险进行报复,并迫使美国联盟停止攻击这些压力点。

因此,最具影响力的强制杠杆就是那些产生最高升级风险的杠杆。

不同的美国政府可能对什么构成“不可接受”的升级持有不同的看法,但核报复和对美国本土大规模常规袭击的例子都是这样的。

主要风险不是中国立即对美国本土使用核武器。

相反,有限的报复性措施,如中国对美国本土的常规打击或战术核武器的使用,可能会启动一种“升级螺旋”,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进行报复,一步步升级,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

寻找提供足够威慑力的目标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中国对台湾的重视程度极高。

例如,中国不太可能为拯救其在非洲的海外军事基地而放弃台湾。

尽管中国目前可能优先考虑经济增长而非控制台湾,但设置在北京已经投掷铁骰子的情境中,可能会反映出政权优先事项的变化以及更愿意冒险的意愿。

海上封锁的支持者认为,它能够提供足够的威慑力,因为它瞄准了“中国经济,进而影响中共政权的合法性”,这可能危及政权的国内控制。

但是,如果扼杀中国经济威胁到政权的生存,美国和联盟领导人无法确信北京会不会为迫使美国停止攻击这些目标而诉诸重大升级。

识别不引发不可接受升级的敏感目标本身也面临挑战。

北京有充分的理由夸大其红线,而升级行为又是不确定的。

虽然一些目标(例如中国的领导层和核力量)显然已经越过底线,但其他目标则是模糊的。

事实上,中国决策者自己可能无法在战争中提前判定自己将如何反应,因战争的情感和信息不完全。

北京的红线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升级螺旋也可能使预测报复的最终结果变得困难。

美国和中国领导人在历史上在危机期间往往难以理解对方的意图和威慑阈值,例如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和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期间。

美国过去也曾面临过金发姑娘挑战。

在1980年,美国官员曾辩论如何最好地防止苏联占领伊朗及其石油储备。

由于联合参谋部怀疑能否打败入侵,它提出了一项打击与入侵无关的苏联目标的战略,以施加强制性痛苦(成本施加)并提高进一步战斗引发升级的可能性(边缘政策)。

在国防部副部长要求联合参谋部具体说明“什么是升级,在哪里将实现美国目标”后,联合参谋部未能指出一个可以改变苏联战略但避免升级的甜蜜位置:“唯一可能将苏联成本提高到占领伊朗收益水平的反击行为,将涉及重大升级冲突,存在与核升级伴随的全球北约-华约战争风险。”

最近事件也表明,金发姑娘挑战是一个反复出现的难题。

在乌克兰,俄罗斯对乌克兰人口中心和能源基础设施的攻击,以及乌克兰对俄罗斯能源基础设施的攻击,迄今为止仍未能迫使战争结束。

在中东,美国常常面临施加足够的成本于伊朗以使其抑制代理人的挑战,但又不至于挑起更大规模的战争。

伊朗和以色列经历过类似的挑战,在2024年4月,双方在军事打击和报复措施的校准过程中几乎失去控制,险些导致进一步的升级。

军事成本施加的第二个主要障碍是迅速产生必要的杠杆。

如果苦恼的甜蜜点真的存在,美国军方需要快速攻击目标,并且规模要足够大,以在运营相关的时间范围内施加压力。

如果政策制定者希望将军事成本施加作为胜利的独立理论,相关的时间框架是中国占领台湾所需的时间。

如果没有美国对此次中国入侵部队的直接拒绝防御,这可能只需几个月甚至几周。

一旦中国掌握了台湾,恢复对其控制将极为冒险,因为赋权效应可能使北京愿意在放弃这样一个来之不易的奖赏之前进行激烈的升级,包括可能使用核武器。

军事成本施加的问题在于,封锁是一种缓慢而逐步的措施,需要数月或数年才能发挥最大的威慑影响。

而可以迅速产生巨大成本的措施,比如对中国关键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广泛空袭,带来了更大的首次升级风险。

历史显示,即使是战略空袭,也未必能如支持者所设想到的那样迅速施加压力。

例如,尽管初期乐观,但1999年美国针对科索沃的强制轰炸行动进行了78天,最终成功迫使了一个远远弱于自己的地区大国的屈服,实际上是在其反制措施失败后才导致的。

提供给北京的可信保证,将痛苦止于合规的第三个挑战。

如果北京不相信美国的保证,认为遵从会带来解除,便没有停止战斗的动力。

它甚至可能担心妥协会使其受到更大的施加,并招致更严厉的要求。

这一需求是令人担忧的,因为中国对美国动机的高度怀疑,而旨在最大限度施加北京痛苦的军事措施可能会让其领导层确信他们正在进行一场总动员的战争以维护政权生存。

战争的迷雾和摩擦常常使领导者在评估对手的意图时,采取最糟糕的角度,例如将对国内目标(如关键基础设施或国内安全服务)的攻击视为试图动摇中国社会,从而促进政权更迭。

这可能使接受失败的成本看似不可忍受,甚至被视为生死攸关。

拒绝理论的案例

拒绝胜利理论的核心要求在于,让北京相信他们在军事上无法夺取台湾,并且进一步战斗不会改变战争的最终结果。

虽然类似中国等大国还总有能力延长或升级冲突,但拒绝战略旨在说服北京这些都是代价高昂且没有解决其核心问题的选择。

通过避免在战争开始时扩大施加成本,拒绝胜利理论允许北京在认识到军事行动失败后自主决定是否停止战争。

一个历史例子是,阿根廷在意识到无法占领群岛后选择终止福克兰群岛战争。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并没要求阿根廷放弃对该群岛的主权要求。

拒绝胜利理论要求拥有一个可以击败中国对台湾的两栖入侵的联盟,但并不假设中国在入侵失败后会立即停止战斗。

中国很可能会转而对台湾进行封锁或战略轰炸,以看看其是否仍能实现其统一的政治目标。

如果美国及其联盟伙伴成功地把中国置于这种境地,他们已经显著缩小了中国实现军事胜利的合理途径:台湾将成为历史上首个因封锁或战略轰炸而屈服的主权国家。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损失,未能找到实现原目标的明确道路,理想的场景是,北京宣称通过“教训敌人”获取了“胜利”,如同1979年对越南所做的那样,然后停止战斗。

如果战争持续,怀疑者可能会质疑拒绝胜利理论是否足够施加压力以迫使北京终止战争,这增加了军事成本施加的诱惑。

但美国至少应该先看看是否可以通过拒绝来终结战争,而不是通过打击与台湾防御无关的中国压力点而故意扩大冲突。

此外,即使没有使用军事打击以最大程度施加痛苦,即使美国未能利用军事打击最大化压力,北京仍可能面临强大的战争终止诱惑。

战争本质上是有成本的,考虑到缺乏显然有利于占领台湾的清晰路径,这些成本可能在不断地不可能得到解决,或成风险更高。

通过拖延冲突,中国可能面临数以万计的伤亡和数十年构建的军备的损失,而它们可能想在未来尝试夺取台湾的过程中保留。

美国联盟也可以利用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作为非军事渠道施加压力。

如果所有这些措施仍然未能迫使战争结束,美国还有作为最后手段使用军事成本施加的选项,尽管这同样需要应对金发姑娘挑战。

存在某些情景,其中北京的最初入侵尝试失败,战争发展为双方之间的广泛而持久的斗争。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可能更喜欢尽早启动成本施加工作,以便最大限度地积累。

拒绝胜利理论接受延迟启动这种广泛对抗性冲突的风险(及其产生的升级危险),以换取一个机会,观察北京是否愿意停止战斗,而不需在战争之初上升为生死相搏的斗争。

相反,风险在于从一开始就将有限战争转变为生存性质的存在斗争。

其他怀疑者可能同意拒绝理论是理想的,但认为中国日益强化的军事实力使其在操作上不可行。

这种对拒绝理论的过度悲观促使人们对军事成本施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认为这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来替代拒绝理论。

然而,反驳是过于悲观的。

尽管拒绝理论变得更加困难,但它依然是可行的。

中国处于结构性劣势,因为两栖攻击是极具挑战性的军事行动,而中国没有实际经验。

尽管美国军方在数量方面逐渐处于劣势,但在一些关键领域如水下战争和推进远距离打击方面仍保持着定性的优势。

美国政府评估认为,入侵“可能使中国军队承压,并仍然”是一个重大政治和军事风险。

未分类的战争游戏支持了这种评估。

结论

任何美国与中国之间的战争都将涉及重大的成本和风险,包括潜在的核使用。

正是这些成本和风险决定了美国政策旨在阻止这种战争首先发生。

但民间分析家和军事官员依然需要为威慑可能失败的情形做好准备。

如果美国选择介入防卫台湾,聚焦于狭义战争目标的拒绝胜利理论可以帮助降低但无法消除升级风险。

尽管会有强烈的诱惑去使用所有可用工具,包括美国军事在以往冲突中所用的那种成本施加措施,但对抗核武大国需要一种截然不同的心态。

美国还可能需要说服其盟友在战争目标和行动中保持类似的克制,特别是考虑到台湾和日本日益增强的长程打击能力,这可能使他们能够对中国大陆进行惩罚性打击。

借用温斯顿·丘吉尔关于民主的著名引述,拒绝是除了其他所有理论之外,最糟糕的胜利理论。

拒绝胜利理论并不保证成功,但它提供了在赢得战争的愿望和管理升级的必要之间取得有效平衡的最佳机会。

雅各布·海姆是兰德公司的一名高级研究员。他曾在国防部办公厅任职,并拥有国际关系和数学学位。

扎卡里·布尔代特是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博士生,哈佛大学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的预博士研究员,以及兰德的兼职研究员。

内森·博肖普-穆斯塔法加是兰德公司的政策研究员,专注于亚洲安全问题。他拥有国际事务和中文语言学位。

本篇文章基于最近兰德公司的一份报告,该报告评估了美国与中国可能因台湾问题而发生战争的不同胜利理论。

Amelia Zhang

Amelia Zhang's reporting career has been marked by her dedication to bringing to light the diverse experiences of Chinese residents in the UK. Her empathetic approach has earned her a loyal following and respect within the community.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