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面临新挑战:全球多边主义的重塑与未来

图片源于:https://foreignpolicy.com/2023/09/11/us-china-russia-multilateralism-diplomacy-alliances-trade/

“美国回来了。”这是美国总统乔·拜登在2021年2月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出的信息。

他宣称,迫切需要协调多边行动。

然而,拜登政府对双边和区域协议的执念却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全球协调行动的潜力,导致对国际机构可能性的低估,同时破坏了稳定和有序全球化的可能性。

如果没有一种新的多边主义,全球的无序局面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这一文章——是《外交政策》近期精选中的一篇——可以免费阅读一段时间。

讽刺的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多边机构——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和联合国——都是由美国在二战结束后的直接创造。

通过美国的领导,这些机构帮助实现了和平、减少了贫困,并改善了健康结果。

现在,伴随美国的疏离,世界秩序的裂缝正在形成深渊,我们未能为全球性挑战设计全球解决方案。

无人能为乌克兰的战争负责,除了弗拉基米尔·普京,值得美国称道的是,这场战争让整个欧洲团结在了一起。

但在其他地方,世界正因自我造成的伤害而遭受苦痛:未能解决日益增加的债务问题;饥荒和贫困影响着中低收入的非洲;未能协调公平应对COVID-19的措施;以及在解决最大的生存危机——气候变化——方面形成僵局。这些危机不仅令发展中国家陷入震荡,也令其对西方在领导方面失利感到愤怒。

国际社会所采取的行动都是半心半意的,通常更是来得太晚。

我们任凭人们因缺乏疫苗而死去,任人们因缺少食物而饿死,任人们因对气候变化的无作为而受苦。

只需看看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或世界粮食计划,这两者今年所需的资金都远远不足一半。

世界银行对贫困国家的资金支持也在减少,而这一时刻正是对其人力资本干预补充气候投资需求增长的时期。

美国领导人承认,老旧的做法已经无法奏效。

曾经主导的华盛顿共识,现在几乎没有支持,尤其是在华盛顿。

在一场演讲中,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准确地称这为“政府哲学的最为深思熟虑的阐述”。

沙利文指责那些崩溃的帕台农神庙般的全球结构。

然而,他认为更有希望的是诸如全球可持续钢铁与铝协议、印太经济框架及美洲繁荣经济伙伴关系等的有针对性、精确聚焦的行动。

尽管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对此进行了多次声明,但沙利文在演讲中仅仅提到了对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WTO)进行改革的需要,而没有提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或世界卫生组织。

成立于2009年的20国集团(G-20)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甚至未被提及。

沙利文的综合讲话作为一种现代产业政策的声明,承认了美国在设定经济方向上更加需要将安全视为决定性因素,概念上不可挑剔。

但是,他的干预被预告为“国际经济政策”的声明,而不仅仅是国内产业政策——在这方面确实有所缺失。

这种关于美国国际关系的全面演讲未能提出任何受控的全球化计划。

在近80年历史的全球合作机构的毫无争议的领导者美国,似乎在关于其相关性和潜在改革的严肃讨论中缺席。

随着贸易战演变为技术战和资本战,甚至有威胁降至新的经济冷战的风险,曾经在单极世界中,通常是多边主义的美国,如今正趋向多极世界中的单边主义。

大或小的俱乐部并不能为世界带来所需的稳定。

我们无法将国际政策简化为双边关系和区域关系的总和。

如果再来一次全球金融危机会怎样?

如果再出现一次全球流行病会怎样?

当干旱、洪水和火灾需要全球采取行动时,情况又会怎样?

如果,正如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曾对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设想的那样,一颗小行星正朝地球飞来,那又会怎样?

在风暴海域中航行的船需要稳固的锚,而现在并不存在。

这个世界曾经由美国的霸权所锚定。

单极的日子已经过去。

然而,在单极时代之后,是多极时代,这需要一个多极的锚。

这种锚,以及其所提供的稳定,必须建立在改革后的多边机构之上。

实际上,全球治理架构的这种大规模改革,才是修复如今又不全球又不自由且不有序的全球自由秩序的唯一途径,也是战胜一种地缘政治衰退,避免重蹈镌刻在无治理空间的全球无人区的覆辙。

一个多边改革议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其他评论员设想的替代性世界秩序只会是狭隘的,没有包容性,因此不具备可行性。

由美国主导的自由贸易区可能会遭到不仅是被排除在外的国家的反对,而且还会遭到愈发保护主义的美国国会的反对。

由民主国家组成的联盟,按其定义必须排除美国的盟友,比如卢旺达和孟加拉国、甚至新加坡和沙特阿拉伯,而华盛顿会不愿意这样做。

而强国之间的合奏——类似于1815年后的欧洲合奏——或只由美国和中国组成的G-2也必然会激发世界上其他190个国家的愤怒反应。

大小俱乐部无法给世界带来所需的稳定,因此重新振兴的多边系统才是阻止全球走向“两种制度”的未来的更好方法。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深知地缘政治力量转变带来的收益。

正当美国从多边主义转向双边和地区主义之际,中国已将其全新思想引入全球舞台。

十年前,中国专注于声称地域性的结构,如“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成功吸引149名成员,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吸引106名成员,包括大部分欧洲、英国和加拿大——而美国则拒绝加入这些机构,给人一种它不会加入任何自己不主导的俱乐部的印象。

得益于此,中国的重点已开始转向联合国际倡议,包括新开发银行和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集团。

现在,中国已经全球化,独立主动推进名为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的项目。

这三项倡议的重点是在犯罪、恐怖主义和国内安全方面的共同行动,基于中国认为其首个完全独立的全球方案——全球发展倡议(GDI)的成功。

总的来说,已有约60个国家加入了GDI的友好小组。

正如Dawn C. Murphy在《中国在全球南方的崛起》中所详细介绍的,中国正在利用这些全球倡议建立影响范围,未来可能会形成竞争性的全球秩序。

由说服而非强制驱动的新多边主义将把人们团结在一起。

习近平在这一领域的雄心壮志并非空谈,而是其有意识的政治野心的明确表现,试图将中国呈现为国际秩序真正的捍卫者。

最近,他促成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之间恢复外交关系的协议,可能结束也门的战争,而他现在已在进一步挑战自我,推动和平解决乌克兰战争的提议,同时暗示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推出中国主导的二国方案的可能角色,所有这些都在支持维护联合国宪章的框架下进行。

当然,细节总是悬而未决。

虽然中国支持宪章对国家领土完整和对成员国内政的非干预进行的承诺,但在条约的其他部分以及后续的联合国决议中,涉及人权、保护责任和自决原则的部分则是沉默不语——并且中国对国际法院和国际刑事法院所做的裁决很少表示支持,也几乎不支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显而易见的应对此次挑战的方式是,面对变化中的全球秩序,美国必须倡导一种新的多边主义——而不是老旧的以中心-辐射的多边主义,它假设美国霸权不受挑战,而只需对其盟友和追随者下达指令。

由说服而非强行建立的新的多边主义,建立在我们全球经济的现实基础之上,将通过改革国际机构重新聚合人民,使美国有可能再次领导。

在面对新近形成的三种影响重大的地缘政治转变——习近平所称的“百年未见的大变化”——的背景下,华盛顿似乎尚未彻底意识到变化的范围和力量。

这样的碎片化世界仍需要关注全球公共物品的提供,以应对气候变化、流行病、金融不稳定和过度不平等所带来的干扰。

第一个重大的转变,即便沙利文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在华盛顿却未得到充分理解。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导了三十年,带来了开放却不够包容的全球化。

这种经济秩序中,世界一半的人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而美国和西方很多地区却陷入停滞,正在被以安全保护为导向的新保护主义经济学所取代。

在新的经济现实中,韧性凌驾于以效率为导向的旧愿望;保障供应优先于成本;而“以防万一”的思考胜过“正好及时”的考量。

政治在全球格局中的主导地位正在改变,经济驱动政治的现象已经不再,例如贸易、技术、投资和数据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盛行。

第二个转变在华盛顿并未得到良好理解。

政策制定者未能认识到单极世界30年的确定性正在让位于多极世界的不确定性。

这个新的世界并不可以简单地用“多极化”的狭窄定义来描述,即三个或更多国家拥有平等的权力和地位,某些作者因此认为仍有“部分单极性”。

而是,多极化意味着多个中心的权力竞争,未来这对美国在全球各地的关系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在乌克兰对抗俄罗斯的战争中,看到这一点鲜明地体现于大约一半的非西方国家的抵制。

大约只有30个国家对莫斯科施加制裁。

以Ashley J. Tellis在其作品《击打不对称》中所描述的更令人担忧的多极化度量是,核武器的潜在扩散。

如果伊朗掌握了核武器,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土耳其和埃及都可能力求获得核武器。

而随着中国的核武器库从400枚扩展到2035年的1500枚,韩国和日本在获取更明确的美国保证时,将会考虑是否也要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或者,更令人担忧的是,印度越来越担忧中国增强的力量,正考虑获取可靠的热核武器设计,因其最可靠的武器威力比中国的小100倍。

所有这一切都可能导致另一种形式的多米诺效应,即深化巴基斯坦寻求更致命核武器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多极化的确意味着一个由多个和竞争的权力中心组成的世界,这将对未来美国的全球关系产生巨大影响。

由于摆脱新自由主义和单极性、即一个霸权和一种霸权世界观,第三个重大的转变正在进行。

在过去20年中所表现出的超全球化正在被一种新的全球化取代。

它不是去全球化,因为贸易依然在增长(虽然不如之前以两倍的速度快,但与全球经济持平)。

事实上,2022年的全球商品贸易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

这甚至不是“慢全球化”——以蜗牛的速度推进的全球化——因为在2005到2022年间,数字服务的全球供应链年均增长8.1%,而货物仅增长5.6%。

2022年的全球数字服务出口达到了3.8万亿美元,占总出口服务的54%。

随着会计、法律、医疗和教育等职业被解构,许多现在能从世界任何地方提供的技术服务,像呼叫中心业务一样,将被外包到海外。

以“重全球化”为前提,即通过贸易使国家公民的生活更加美好,已被“轻全球化”取而代之——这一理论认为贸易限制可能是保护国家生活水平的更好保障。

这三种激荡转变之间存在一条共同的主线,表现在日益抬头的民族主义中,全球范围内的国家优先运动成为表率。

即便拜登提倡的“购买美国货”标签,也不过是特朗普时代“美国优先”标签的简单替代,似乎也没有淡化这种经济民族主义。

这种民族主义的特征不仅表现在更多的边界控制、更多的关税、更多的移民限制上,更体现在关税战、技术战、投资战争、工业补贴战以及数据战争上。

全球范围内,民间战争(约55场)和分裂主义运动(约60场)日益增多,还在不断增加更多的围墙和栅栏(截至2019年,数量达到70处,比1990年增加四倍)。

这种民族主义日益以更加咄咄逼人的方式表现出来。

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人民开始以“我们与他们”的方式思考:内部人与外部人。

这种对狭隘而不见智的自身利益的新关注,恰在全球合作最必要之际,正是在损害国际合作。

碎片化也会带来经济成本。

世界贸易组织的研究人员估计,在一个“一个世界,两种制度”的未来中,因减少国际贸易和减小专业化及规模的好处导致的实际收入将减少至少5%。

低收入国家将遭受更严重的损失,收入可能下降12%,这将破坏它们与中等和高收入经济体的收敛希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进行了一项类似的研究,表明贸易碎片化导致的全球损失可能达到GDP的0.2%至7%。

考虑到技术脱钩,成本可能更高。

参考:在20世纪70和80年代,美国与苏联之间的贸易占两国总贸易的比例约为1%,而今天与中国的贸易占美国和欧盟进口的16.5%和20%!

这些重大变化给予我们一个动荡的世界,甚至更糟,正在向破裂的方向发展。

旧的全球架构已在固定的忠诚关系和无可撼动的联盟中受到了压力。

一条新的全球发展道路正在形成,旧的联盟正在被重新评估,而通过美国所拓展的北约,毋庸置疑的是,美国将跨大西洋的安全合作重新恢复了生气。

G-7而非G-20,如今被沙利文视为“自由世界的指导委员会”。

这却使得一个超过180个国家的G-180+感到不满和没有代表性。

随着其他持久关系经受压力,地缘政治格局被破坏、重叠并竞争的安排所覆盖。

如果没有任何新计划来整合人们,我们将面临一个无序的十年,留给我们评论的施细致美好时光。

已经有国家从单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在与大国之间描绘自我地位时正在享受并将其视为一种美德,践行由新加坡学者丹尼·夸(Danny Quah)所称之为的“第三国代理权”——不仅打破旧有的传统忠诚与伙伴关系,亦在创造新的且往往是短暂的联盟。

高盛的贾里德·科亨(Jared Cohen)将这些国家称为“摇摆国家”,说明它们的支持态度正随风而动。

它们倾向于形成萨米尔·萨兰(Samir Saran)所称的“有限责任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本身是政治学者所称的最小多边主义的另一种形式,这种模式下,一组国家聚集在一起并不是为了追求长期的共同目标,而是短期的经济或安全利益。

以印度为例,现任领导者奉行印度教民族主义、集权主义和宗教不容忍的政策。

然而,尽管印度与美国的共享价值观——对民主和宗教自由的支持——正在减弱,但在与中国相关的特别物质利益上,两国共享的利益在当前变得更为强烈。

尽管对中国越来越强大的影响感到恐惧,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正在巧妙地利用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国家的武器合同和有利的贸易协议制造竞争。

再看看印度尼西亚,资源民族主义已成为议程,雅加达正控制其主要矿产资产——镍。

然而,印度尼西亚的资源民族主义也意味着它在与镍及其他矿物的主要买家之间相互竞争。

或考虑中东地区,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等国已经利用美国向印太地区偏转的机会,挖掘美国、中国和俄罗斯不同的利益。

但仅仅通过单一的贸易和安全协议,以及在友与敌之间的较量中进行博弈,国家们所能走得只是短期之路。

他们的经济未来更依赖于一个稳定的国际系统,而不是依靠那些满足当前方便的权宜之计。

各国出于不同原因都需要新的多边主义,而非老旧的机会主义。

非洲也因矿产、未开发市场和劳动力而获得新的谈判能力,同时大家也意识到了没有非洲的参与,就无法应对我们的气候危机。

将非洲带入一个改革后的多边系统核心——在G-20中获得更大角色,在世界银行和IMF中得到更多代表,并成为新气候融资的受益者——比迫使该大陆各国在中国、俄罗斯和美国之间做选择要更具持久性和更好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这些地区的每个集团都可以从通过国际机构的多边协调中受益,欧洲也同样如此。

每个欧洲国家都有其不同的理由希望与中国维持贸易关系:德国为了维护其制造业出口,法国为推进其战略自主性,东欧因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依赖,以及伊比利亚国家因与加勒比地区的联系,而它们不愿与最大的贸易伙伴断绝关系——所以,欧洲不希望被美国与中国之间夹击。

拜登需要欧洲来缓解对中国的压力,而中国需要欧洲来缓解对美国的压力,欧洲或许比自己所意识到的更有可能推动多边主义。

不仅仅是非洲、中东和欧洲的利益需要推广更稳定的多边主义。

要更加有效,应对全球事务,美国首先需要消除对其创建并主导国际机构的偏见。

这是因为,旧版的美国霸权不能再强有力地吸引世界的其他部分响应美国的权力。

但如果美国能够重新引领一种新的多边主义,那将有可能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如果那还不足以激励,美国的全球安全倡议也应当成为华盛顿的警示,促使其超越双边和区域优先。

多年来我发现,即便改革倍显迫切,例如为了承认新兴国家在IMF和世界银行董事会中的上升经济力量,以及为这些机构提供追加资本,美国也客观上拖延太久。

通常情况下,华盛顿在此前久受其密切盟友如英国的要求更新全球机构影响时比邻而视,而其原因几乎可以肯定是,单极思维的长期存续已变得过时,甚至是天真。

今日的美国,已经没有过去那样的权力去通过后门主宰这些已经未能运作的机构,而大多数成员国对此深感无奈,因为这些机构都无法在没有根本性改革的情况下得以繁盛。

美国仍然给人一种印象,它不会加入任何未能创建或控制的俱乐部。

请考虑:正是因为美国通常陷入单极时代的旧思维,该国才退出了奥巴马政府为遏制中国而建立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讽刺的是,那一团体本意是要排除中国,如今却面临着将中国纳入的压力。

对于一个已经转向太平洋的美国来说,成为该大陆最大贸易伙伴之一的成员似乎意义重大,然而,最近他们的印象是,美国不会加入任何它不控制的俱乐部。

同样,这种单边思维导致了未能就与盟伙伴就阿富汗撤退进行实质性磋商而进行的撤退。

美国在自我出卖。

这个曾主导单极世界的国家在多极世界中依旧可以继续领航,但不是一如既往地向其他国家发号施令,仿佛它们是附属国,而是通过说服将这些国家团结起来。

只有通过合作的力量,我们才能解决美国倡导多边秩序与让各国齐心协力共事之间的矛盾。

如果华盛顿再也不能成功施压,那它就得以建议的形式成功。

如果居于这种情况下,美国这个仍然为大多数世界国家所期望领导的国家,能够并将是唯一能团结起世界大多数支持多元化的新多边主义的国家:全球问题通过全球机构来实现全球解决方案。

随之而来的结论有两个:美国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联盟,花费时间让国共同构建。

坦率地说,长期以来,美国总统访问的54个国家中,仍未超过两打国家。

我们必须通过倾听他们的声音,以平等的态度共同寻找共同点,而不是按旧有的方式来给他们贴标签和看待。

我们的思维必须向世界转变,不再仅是将这些发展中国家相对轻视,而是要将其视为在全球共同事业中的共同参与者。

其次,如果美国能重新响应该国在其创建的全球机构所付出的支持,那么中国的虚假宣传可能面临挑战。

这将迫使习近平要么捍卫国际秩序——包括对联合国、IMF、WTO和世卫组织的支持——要么承认其全球安全倡议是建立在谎言之上的宣传。

历史上“新世界秩序”的命运往往让人感到沮丧。

1815年、1918年和1945年的新世界秩序表明,国际架构的变化通常发生在战争或崩溃之后。

确实,1990年,美国总统乔治·H·W·布什曾宣称,冷战结束,标志着“新世界秩序”的开始。

实际上,这一时刻是历史并未朝着足够决定的方向转变。

可认为,德国想要德国统一,只是考虑它自己;法国希望通过欧洲团结来遏制德国的思想,而只考虑自己;而美国则希望维持北约及其领导地位,自然也是出于自身考虑。

一直受到羞辱的俄罗斯从未被带入新世界秩序,而在这一变革的时刻,人们却未能考虑中国、印度和发展中国家将扮演的未来角色。

我们当前面临的生存挑战——以气候变化为首,和我们正在经历的重大的地缘政治转变——正在创造一个罕见的全球时刻,全球架构在我们脚下变动,这让国际建筑再度被构想,倘若我们不付诸实践,局面将日益恶化。

在1940年代建立的国际架构需要为2020年代的需求重新构思,接下来,全球经济愈加一体化,社会联系愈加紧密,地缘政治相互依赖。

每个国家的独立性都受到全球互依性的制约。

我们也许无法重建一个全新的万神庙,但必须找到避免露宿在雅典卫城废墟中的方式。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变化必将跟随。

在一个金融传染病时刻不时发生风险、全球供应链把国家和大陆连接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的世界,我们不能仍然以旧有的方式看待国家——作为充足的各自国家,而应将它们视为由网络和关系构成的一个整体,因为一个国家的溢出效应可能对其他国家产生毁灭性影响。

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能再被视作一个在各国遭遇收支危机时等待行动的机构,而应当涉入危机预防而非危机解决。

为了阻止未来经济萧条,其全球监测职能将不得不增强,与金融稳定委员会和国际清算银行共同开展风险监控和报告任务,这些任务都会威胁到全球经济。

世界银行需要成为一个专注于人力资本与环境管理的全球公共物品银行。

而鉴于世界银行在每年中约需4,500亿美元的资源——是其目前支出的三倍——它那位动态的新任会长阿贾伊·班加(Ajay Banga)在改革过程中需获得美国的支持。

更甚者,股东们必须同意分配更多资本,以便进行诸如合并该银行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设施、在贷款和赠款方面创新以及将其视为动员私营部门投资的平台等改革。

从1940年代到1990年代,世界贸易组织以共识的方式运作,经过常常痛苦的谈判和艰难妥协。

自90年代中期新自由主义重组WTO以来,且50年来首次,未能达成全球贸易协议。

而在其备受尊重的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韦阿拉的领导下,愈发关注外交,以及改革后的上诉系统将对处理贸易中最少监管的领域至关重要,这包括服务、数据以及信息技术等各个方面。

而一个新的国际框架则亟需建立,以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也包括互联网的道德、规范性问题。

经过COVID-19后,谁都无法低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重要性——其预算仅相当于三家中型美国医院的预算。

G-20则需更具代表性,更好地反映其他175个国家的声音,建立一个正式的秘书处,以便在年度会议之间持续存在,并且逐渐关注世界最贫贫地区的相互关联危机。

联合国也必须跟上时代。

只要俄罗斯在所有问题上——无论是惩处战争罪、种族灭绝和危害人类罪,或者是在单一安全理事会内部的权力中行使否决权——管理权横行联合国,这整组织,就将停滞不前。

若无法通过减少或消除否决权来进行安全理事会的改革,美国应当鼓励联合国大会及其193个成员在更为负责任的领导角色上施加压力。

至少,在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的勤勉领导下,我们能够实现安保的改革,改善人道主义援助预算的实施,以应对全球难民和流离失所者给我们全球带来的日益频繁的问题,当前需要410亿美元的筹款,且从未获得超过它所需要金额的一半。

一项聚集各方责任的协议,旨在适当筹集气候行动、疫情防备和人道主义承诺,或在今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打好基础。

特别是,在迪拜举行的会议上,那些因巨额收益而获利的中东产油国应当与历史和现今碳排放国共同资助低中收入国所需的减缓和适应措施。

一个这样的美国议程,将这一切改革驱动的进展可能重新点燃多边主义的轨迹。

国际关系的学者们常常提及修昔底德陷阱,即一个崛起的力量与一个巩固的霸权之间的冲突,就如同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斗争。

然而,通常被忽视的是,斯巴达并不是因为雅典的实力而失利,实际上它在那场战争中击败了雅典。

而是斯巴达在后来的年份里,由于比雅典更小的国家的联合之力而损失了其优势地位。

这一点对一个日益将注意力聚焦于中国的美国来说,教训非同寻常。

一段时间内,美国可以清晰、明确地找到其能力以战胜最大对手的方式并加以证明。

更难于审视的,则是美国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影响力日益下降所带来的后果。

美国有可能在与中国的竞争中赢得战斗,却在全球支持的战争中败下阵来。

美国更好的选择是领导重建全球秩序,而在这一过程中美国仍然掌握了最优良的筹码。

如果华盛顿在应对全球性问题时足够大胆,提出全球性解决方案,便不再需要如此担心北京日渐增强的影响力。

相反,全世界将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要么与美国合作,就如它所宣称的那样,要么暴露出其实际上只对“首要中国”政策抱有兴趣,但宣传却是国际合作及全球机构。

今日,中国看似具备全球焕发活力的意愿,但缺少相应的价值观。

美国则具备天然的价值观,但在现有状态下却似乎缺乏足够的关注。

价值观并非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变化,但互动和利益的陈述却可以迅速演变。

现在,轮到你,美国。

本文出现在2023年秋季的《外交政策》期刊上。

现在就订阅,支持我们的新闻报道。

Jack Chen

Jack Chen's extensive experience in journalism is reflected in his balanced reporting and his ability to engage with complex issues affecting the Chinese population in the UK.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