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在美中竞争中的外交自主性:挑战与机遇

图片源于:https://www.usip.org/publications/2024/04/small-state-heavyweight-how-singapore-handles-us-china-rivalry 爱丽丝·芭在本系列的导言中观察到,东南亚已成为美国与中国竞争的关键领域;地区国家正面临选择这两大强权的日益压力。对于新加坡而言,这场竞争引发了对该城邦外行政策自主性程度的辩论。为此,出现了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新加坡自主权有限,反映出小国结构性现实,如古希腊的美利安对话所描绘的:“……世界如是……强者所能为,弱者所必受。”这一观点得到前外交官基舒尔·马哈布哈尼的有力支持,他在2017年中回应其他海湾国家与卡塔尔断交时提到,由于新加坡国小,必须表现得像小国,“施展谨慎”,并在评论大国事务时“极为克制”。 第二种观点则强调了新加坡外行政策的最大化自主权。退役新加坡外交官比拉哈里·考苏坎和其他人坚信新加坡并未因规模或地理上的局限而受到威胁,也未对大国屈服或“甘于顺从”。新加坡反而为“其理念和原则”挺身而出。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引发了一个重要问题:在不断演变的大国竞争中,新加坡在外交政策上究竟具备多少自主权? 新加坡的治理与美中竞争 如果将自主权视为一个国家实现其政治和外交政策偏好,并独立应对其他国家施加的行为或约束的能力,那么新加坡可能比大多数东南亚国家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自1959年以来,新加坡的治理一直由人民行动党(PAP)主导。人民行动党在国会中占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席位,广泛控制着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包括其选举结构和过程。人民行动党通过一系列在党内和全国范围内制度化的激励和约束,避免了明显的派系斗争。决策,包括外交政策,主要由技术官僚和政治精英主导,并远离公众压力。 人民行动党的政治优势使新加坡可以无所顾忌地推进其外交政策。 首先,为了维护城市国家的安全和主权,新加坡显著增强了与美国的安全合作。新加坡视美国为确保印太地区安全和稳定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并支持奥巴马政府的“向亚太再平衡”政策。自菲律宾结束美国基地以来,新加坡已成为美国在该地区的前沿驻军基地,且这一驻军存在逐年增强。两国于2015年签署《增强双边国防合作协议》,并发展了“新加坡—美国战略伙伴对话”,以加强双方在一系列双边、地区和全球挑战上的合作。 新加坡依赖美国的先进军备和训练。美国通过外军销售和直接商业销售项目出售先进武器。新加坡军队人员在卢克空军基地及爱达荷州的山家空军基地等地参与训练、演习和军事交流,在那里,新加坡的F-16、AH-64D和F-15SG飞行员与美国同行并肩训练。五角大楼的研究机构,包括国防威胁减少局、全球海军研究办公室、海军亚洲医学研究中心和国际技术中心,在新加坡设有办公室,并与新加坡合作伙伴共同探讨具有共同军事意义的问题。 其次,人民行动党实施政策,提升新加坡作为全球贸易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通过低企业税率和其他亲商激励,新加坡吸引了大量外资。美国在新加坡的直接投资超过2440亿美元,成为最大单一国家投资者,约占新加坡所有外商直接投资的20%以上。在制造业领域,美国在新加坡的直接投资比所有亚洲投资多近50%。在金融和保险服务领域,美国的投资规模比欧盟还要大出60%,而欧盟是该领域的第二大投资者。中国是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新加坡则是中国最大的外国投资者。新加坡吸引了大量富裕的大陆人士,他们在新加坡安置资产并设立家族办公室,认为该国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第三,新加坡与中等大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和韩国)建立了更紧密的关系,并支持开放的多边主义,以增强其繁荣和集体安全。该国积极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多项协议与中等大国达成,同时也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印太经济框架》的关键倡导者。 第四,新加坡支持“东盟中心地位”,视其为动荡全球时期的“救生艇”。在2023年5月的印度尼西亚东盟峰会上,李显龙总理呼吁加强经济一体化,并要求东盟团结、凝聚、有效和中心。 显然,这些安全、经济和多边安排增强了人民行动党的“国内主权”,提高了其绩效合法性。执政党的合法性基于“工具性顺从”,即对于政府的支持建立在其能否提供安全、政治稳定和可接受的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以换取对某些公民自由的限制。 中国对新加坡主权的挑战 然而,由于其在东南亚唯一的华人优势地位,新加坡面临着独特的主权挑战。尽管新加坡一贯否认,但中国仍然坚持将其视为“华人国家”,并经常试图通过施加压力来影响新加坡的政策选择。 在新加坡支持2016年南海仲裁裁决(该裁决支持菲律宾)的背景下,中国在回应时表示,新加坡“干涉不相干的事务”,因此必须“为严重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付出代价”。正如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顾问金一南所言,“新加坡走得太远,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无论是惩罚还是制裁。我们必须表达我们的不满。” 为此,中国通过2016年11月在香港扣留新加坡武装部队的装甲特雷克斯车辆,以及在2017年不邀请新加坡总理出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首届“一带一路”峰会等方式对新加坡施加压力。 北京还试图通过直接影响新加坡的华人社区来施加压力。具体来说,它借助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和新加坡商业联合会,通过让企业获得合同、许可证和许可的难度加大来施加影响,尤其是在新加坡人在中国有重大投资的房地产领域。 中国还特别关注了以华裔老年人为核心的一个重要群体。其努力通过以地方或亲属(姓氏)为基础的宗族和基层组织,支持华人骄傲和中国民族主义。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在新加坡建立的中国文化中心(Zhongguo Wenhua Zhongxin, 中国文化中心)在推广文化活动和交流、教育和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创造中国和新加坡华人之间的共同身份。 其他影响通道包括来自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和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直接广播,这些节目在新加坡有线电视中广泛可见,并传播亲北京和反美的叙事、以及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 更直接的是,中国还通过间谍活动施加影响。在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亚洲与全球化中心,曾任主任的学者黄景德被新加坡内政部指控为“外国势力的影响代理人”而被驱逐。来自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博士生叶迪凯也因被指控为间接代理人,在美国入狱后受到新加坡内部安全法的拘留。 [Read More…]

中美全球领导力竞争的最新态势分析

图片源于: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comparing-global-views-of-the-united-states-and-china-during-the-trump-and-biden-administrations/ 美国和中国在全球舆论领域激烈竞争,双方在多个方面的影响力正变得日益重要。 2024年总统选举将对世界对美国领导地位的看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新一届政府务必考虑全球受众在特朗普和拜登任期内对美国和中国的看法。 在特朗普任期内,美国领导力的国际认可度降至历史最低,全球对特朗普的信任度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信任度几乎相当。 特朗普退出如世界卫生组织和巴黎协定等多边机构,再加上对移民的限制政策和强硬的关税政策,让美国的盟友和非盟友都感到疏远。 在新冠疫情期间,美国和中国的全球认同度都下降,分别减少了20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 拜登总统的上任以及其政府加强与盟友和合作伙伴关系的努力提升了全球对美国领导力的信心。 然而,随着乌克兰战争和以色列与加沙地带冲突的爆发,以及对美中竞争的担忧,全球对美国领导力的看法再次变得暗淡,拜登政府的信任度从2022年的58%下降到2024年的43%。 中国在全球南方国家,尤其在东南亚的好感度也在缩小这一差距。 这些发展令人担忧,因为美国的软实力,即能激励合作的能力,因其受到赞赏的价值观、文化和愿景而显得极为重要,这对维护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领先地位至关重要。 因此,新的政府必须重新确认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并加强美国作为和平与稳定力量的形象。 特朗普政府(2017–2020年) 在特朗普2017年上任后,全球对美国的看法降至低点。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对37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特朗普执政几个月后,只有不到一半的受访者对美国持积极看法,而奥巴马执政末期这一比例为64%。 2017年BBC世界服务民意调查也显示出同样的趋势——与2014年相比,美国在所有被调查国家中的评分降幅最大。 在多个北约盟国,包括英国、西班牙、法国和土耳其,负面看法的比例双位数上升。 2017年和2018年,越来越多的人将美国的力量和影响视为对他们国家的“重大威胁”。 在亚洲、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34个国家中,只有22%的受访者对特朗普在全球事务中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表示信心,而对习近平的信任率则为28%。 特朗普的标志性政策提案,包括退出国际气候协议和贸易协议、建设美墨边境墙及“穆斯林禁令”,均受到受访者的强烈反对。 在2017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中,超过60%的受访者将特朗普形容为“傲慢”、“不宽容”,甚至“危险”。 在2017年,德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评分最高的国家,根据盖洛普2018年世界领导人评分报告,美国领导力的全球平均支持率从2016年的48%降至2017年的历史低点30%,略低于中国。 在皮尤2019年的全球态度调查中,特朗普再次收获的负面评价超过习近平。在德国、法国、西班牙和荷兰等传统盟友中,大约75%以上的受访者对特朗普缺乏信心。 在墨西哥,89%的受访者对特朗普在国际事务中的判断能力表示不信任。 然而,特朗普在国际受众中的右派支持率较高,支持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选民更可能支持他的关键政策。 例如,在对国民阵线持正面看法的法国受访者中,有67%支持特朗普的移民政策,而在不喜欢国民阵线的受访者中,仅有22%持同样立场。 [Read More…]

核武器扩散与全球安全:现状与挑战

图片源于:https://www.armscontrol.org/factsheets/nuclear-weapons-who-has-what-glance 在核时代的黎明,美国希望维持其新武器的垄断,但制造原子弹的技术和秘密很快传播开来。 美国于1945年7月进行了首次核试验,并于同年8月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仅四年后,苏联进行了首次核试验。 英国(1952年)、法国(1960年)和中国(1964年)随后也进行了核试验。 为了防止核武器扩散,美国和其他志同道合的国家在1968年谈判达成了核不扩散条约(NPT),并在1996年签署了综合性核试验禁令条约(CTBT)。 印度、以色列和巴基斯坦从未签署NPT,并拥有核武库。 伊拉克在1991年波斯湾战争前,在萨达姆·侯赛因的领导下启动了秘密核计划。 朝鲜在2003年1月宣布退出NPT,并自此成功测试了先进的核装置。 伊朗和利比亚已在违反条约条款的情况下进行秘密核活动,而叙利亚也被怀疑参与类似行为。 尽管如此,核不扩散的成功案例仍然超过失误,几十年前对世界很快将出现多个核武装国家的悲观看法并未成真。 在NPT签署时,美国和苏联/俄罗斯的核库存均达到了数万枚的水平。 自1970年代起,美国与苏联/俄罗斯的领导人谈判了一系列双边军备控制协议和倡议,限制并逐步减少了两国的核武库规模。 如今,美国部署1419枚战略核弹头,而俄罗斯则部署1549枚,双方都在现代化其核投送系统。 根据《新 START》协议的规定,弹头的数量被计算在内,该协议在2021年1月延长了5年。 俄罗斯于2023年2月21日暂停了其在该条约中的参与;作为回应,美国采取了限制信息共享和检查的对策。 然而,美国和俄罗斯都承诺在2026年之前遵守该条约对战略力量部署的核心限制。 《新 START》将每个国家的战略部署弹头数量上限设为1550枚,并将每架重型轰炸机视为只拥有一个部署弹头,而不论每架轰炸机可以携带多少个弹头。 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ICBM)和潜射弹道导弹(SLBM)上的弹头数量根据导弹上的再入载体数量计算。 每个再入载体可以携带一枚弹头。 美国、俄罗斯和中国还拥有较少数量的非战略(或战术)核弹头,这些武器射程较短,威力较小,并不受到任何条约限制。 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在研发新的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海基核投送系统。 朝鲜继续在违反其早期非核化承诺的情况下追求核计划。 [Read More…]

中国在欧盟和英国的影响力

图片源于:https://foreignaffairs.house.gov/china-regional-snapshot-the-european-union-the-united-kingdom/ 自2000年以来,中国对欧洲联盟(EU)和英国(UK)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不断上升,截止到2021年底,已超过2150亿欧元。 2021年,中国在欧洲的FDI增长了33%,从2020年的79亿欧元增至106亿欧元。 尤其是在2008-2009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的FDI显著增加,这在某些情况下转化为对欧洲国家对华政策的影响。 2021年,荷兰成为中国投资的主要接受国,其次是德国、法国和英国。 德国、法国和英国占欧洲中国投资总额的39%。 2016年,中国在EU和UK的年度FDI达到顶峰,约为410亿美元。 此后,由于中国的外向投资出现全球放缓以及欧洲的审查力度增强,投资额有所下降。 2021年,中国在欧洲的FDI约为106亿欧元。 欧洲更严格的审查制度部分是因为2016年中国收购欧洲公司的数量激增,特别是德国顶尖机器人公司KUKA的收购,此交易暴露出中国对欧洲技术优越性和国家安全的风险,并强调了保护战略经济领域的必要性。 2022年,联邦调查局(FBI)局长克里斯·雷与他的MI5同行肯·麦卡勒姆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讨论来自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威胁。 他们讨论了中国对美国和英国实体的大规模商业秘密、研究和知识产权的窃取。 麦卡勒姆表示,“我们面临的最具变革性挑战来自中国共产党。” 在2019年3月的战略文件中,欧盟将中国标记为在某些领域的“系统性竞争对手”,这一说法与之前的欧盟声明形成显著对比。 同月,欧盟批准了一项新的外资审查框架,为其成员国提供更好的工具来保护其战略领域。 尽管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态度,欧盟仍希望与北京保持经济联系,包括在拜登政府上任前急于达成《全面投资协议》(CAI)与北京的协议。 然而,因北京对一批欧盟议员实施报复性制裁,以回应欧盟对中国官员因新疆的人权侵犯而施加的制裁,这一协议至今仍被搁置。 此外,北京对COVID-19大流行的处理以及“战狼外交”的做法,使得欧盟和英国日益呼吁重新思考与中国的关系。 自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中国与俄罗斯的“无上限”伙伴关系进一步恶化了欧洲与中国的关系。 例如,在2022年4月的一次虚拟欧盟-中国峰会上,欧盟官员与美国一起呼吁中国不要支持莫斯科的无端侵略战争。 欧盟外交政策首席官何塞普·博雷利形容与中国的整体交流为“一场聋人的对话”。 一些欧盟成员国在乌克兰战争背景下,正在认真考虑之前依赖普京政权供应能源的错误,越来越担心在关键供应链方面重蹈覆辙。 截至2022年,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采取了重大一步,结束与中国的“14+1”论坛(前身为“17+1”)的接触,这是中国试图在中东欧地区扩大影响力并分裂欧洲的努力。 中国在欧盟及英国的投资与贸易: 三分之二的欧盟国家已签署了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协议。 [Read More…]

美国与中国竞争对文莱的影响及其外交与经济关系

图片源于:https://www.usip.org/publications/2023/10/why-brunei-hedging-between-us-and-china 在美国与中国的竞争加剧之际,研究表明这一竞争对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对于东南亚小国文莱来说,这场竞争的影响仍不太为人所知,尤其是在其与两大国的外交与经济关系方面。 文莱与美国的关系 美国与文莱的关系由来已久。 由于其位于连接美国在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基地之间的重要战略位置,文莱在冷战期间对美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除此之外,文莱还曾在越南战争期间允许美国在其原始的热带雨林中进行反游击战训练。 自1984年以来,文莱一直优先考虑与美国的关系,因该国视该关系为对外部侵略的隐性安全保证。 数十年来,美国和英国一直是文莱独立与主权的最终保护者,抵御其周边强大邻国的威胁。 尽管与华盛顿有着悠久的关系,文莱在美国和中国之间采取了回旋策略,保持与两国的紧密关系,并努力争取来自双方的最佳经济、政治和国防协议。 1994年,文莱与美国签署了一项军事和国防合作谅解备忘录。 这一协议促进了两国之间联合演习、训练项目及其它形式的军事合作。 2022年8月,两国进行了一次名为“勇士行动”的双边演习,重点提升合作国的陆军能力。 在奥巴马政府的“亚洲重心”战略之后,文莱与美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文莱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谈判中成为了美国的重要伙伴,该贸易协议设想与12个国家缔结,华盛顿视之为一个强有力的经济工具,然而美国最终在2017年退出了该协议。 文莱同时也是中国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成员,其参与TPP与RCEP表明文莱明智地采取了回旋战略。 目前,文莱与美国之间的英语语言促进计划和美-亚太综合能源伙伴关系为两国进一步加强双边关系提供了平台。 前者由文莱资金支持,旨在提高东盟成员国政府官员与教师的英语能力,通过涉及美国及文莱英语专家的培训项目。 文莱、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共同发起的后者旨在解决亚太地区的能源短缺和获取问题。 美国对这两个非军事项目的重视反映出,奥巴马政府的亚洲策略似乎给予该地区小国更大的灵活性,而不是传统的美国盟友策略。 文莱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 文莱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可以追溯到汉朝,约2000年前。 文莱的阿卜杜勒·马吉德·哈桑苏丹的墓碑于15世纪明朝时期在中国南京建立,是两国持久亲近关系的象征。 但随后的岁月里,这种关系被文莱的英国保护国地位所掩盖,而文莱也被共产中国的威胁所困扰。 冷战后,双边关系显著改善,并在1991年9月建立了官方关系。 [Read More…]

反对进一步提供军事援助乌克兰的议员观点的误区

图片源于:https://www.atlanticcouncil.org/blogs/ukrainealert/russia-and-china-are-part-of-the-same-problem-for-the-united-states/ 美国国会中反对进一步军事援助乌克兰的成员,常常试图通过宣称中国而非俄罗斯对美国构成更大威胁来为自己的立场辩护。 他们认为,中国的崛起意味着美国应当容忍俄罗斯,而应该由欧洲承担乌克兰安全的重担。 这一论点是错误的,正如台湾政府也承认的那样。 中国和俄罗斯共同构成了对美国及其民主盟友(包括台湾)的威胁。 习近平和弗拉基米尔·普京都将任何地方民主的巩固视为对其自身权力的生存威胁。 他们合作进行混合战争,以对抗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 这两个国家在长期外交政策上有着相似的目标:促进专制,破坏民主,并建立一个少数大国能够支配弱小邻国的新国际秩序。 鉴于莫斯科和北京之间当前的“无极限”伙伴关系,中国鹰派不能逻辑上地主张中国构成威胁后,又投票反对对乌克兰的物质支持。 正如台湾所理解的那样,乌克兰的被征服将惠及习近平,就像扼杀台湾民主将使普京受益一样。 这解释了为什么这两个专制国家在从能源、武器到专制主义的推广、信息操作和外交等各个方面密切合作。 近年来,中国和俄罗斯在能源领域的相互依赖日益加深。 中国无法满足其能源需求而不依赖进口,同时又无法轻易替代来自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尤其是因为最明显的替代供应都位于政局动荡的中东地区。 截至2023年2月,俄罗斯占中国石油进口的17%,煤炭进口的23%,管道天然气的25%和液化天然气的10%。 在非常字面意义上,俄罗斯为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雄心提供了能源。 中国购买了许多欧洲国家不再愿意购买的能源,从而使俄罗斯的经济维持生计。 显然,北京在议价能力方面占据上风,但这种能源贸易对普京而言依然至关重要。 俄罗斯还对中国的军事发展与能力提供了显著贡献。 中国获得了先进的SU-35战斗机、MI-17直升机以及S-400防空系统。 此外,两国间的军事合作还包括联合多域演习,尤其是在日本海和西太平洋的海军演习。 两国政府在国外支持专制主义的行动也愈显突出。 这在普京决定入侵乌克兰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俄罗斯和中国构成了一个非正式的专制国家集团,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机构中进行合作。 这一点显然,绝大多数得到中国和俄罗斯支持的独裁政权对于美国和欧洲的利益并不友善。 在信息领域,中国和俄罗斯继续相互学习。 [Read More…]

中国与美国:在无序世界中的战略博弈

图片源于: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united-states/china-ready-world-disorder 在今年三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结束对莫斯科的访问时,俄罗斯总统普京站在克里姆林宫门口向他的朋友道别。习近平告诉他的俄罗斯同行:“现在,正出现我们过去一百年都未见过的变化——而我们正共同推动这些变化。”普京微笑着回应:“我同意。” 这种语气虽然非正式,但这显然不是一次随意的交流:“变革未见之百年”的说法自2017年12月起便成为习近平最喜欢的口号之一。尽管看似普遍,但这一说法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当代中国对新兴全球秩序——或者说无序——的思考。随着中国力量的增长,西方决策者和分析人士试图判断中国想要何种世界以及北京希望用其力量构建怎样的全球秩序。但越来越明显的是,中华战略家们并不试图全面修订现有秩序或取而代之,而是致力于在维持现状的世界中寻求最佳局面。 虽然大多数西方领导人和决策者试图保留现有的规则基于国际秩序,并希望更新某些关键特征并纳入其它行动者,但中国战略家们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目标定义为在一个没有秩序的世界中生存。中国领导层,包括习近平在内,认为二战后建立的全球架构正在变得不相关,任何试图保留它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北京并不期望拯救体系,而是为其崩溃做好准备。 尽管中国和美国都同意后冷战秩序已经结束,但他们对未来取向的假设却截然不同。在华盛顿,回归大国竞争被认为需要重新调整冷战后国际秩序核心的同盟和机构,以帮助美国在与苏联的冷战中获胜。这一更新后的全球秩序希望纳入世界的大部分,令中国及其一些重要伙伴——包括伊朗、朝鲜和俄罗斯——被孤立在外。 然而,北京相信华盛顿的努力将落空。在中国战略家的眼中,其他国家对主权和身份的追求与冷战式集团的形成是不相容的,而是最终导致一个更加碎片化的多极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中国可以作为一个大国占据一席之地。 最终,北京的理解很可能比华盛顿的更准确,更贴合世界上最大人口国家的愿望。如果美国的战略不过是对一个逐渐消逝的秩序的徒劳追求,受制于一种对往日对称性和稳定性的怀旧 desire,那么中国则已准备好面对一个由无序、不对称和碎片化所定义的世界——这种世界在许多方面已经到来。 幸存者:北京 中国和美国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不同反应揭示了北京和华盛顿思维的分歧。在华盛顿,主流观点认为,俄罗斯的行为是对规则基于秩序的挑战,必须以此为基础做出回应。而在北京,主流观点则认为,冲突显示世界正在步入无序时代,各国须采取措施以抵御这种变化。 中国的这一观点在全球南方的许多国家得到了认同,因西方声称其在维护规则基于秩序的论述缺乏可信度。并不是仅仅因为许多政府在制定这些规则时没有发言权,因此将其视为非法。问题更加深刻:这些国家还认为,西方在实施其规范时往往随意选择并经常修改以满足自己的利益,或者如美国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时一样,干脆置若罔闻。因此,对许多西方以外的国家来说,关于规则基于秩序的谈论早已成为西方权力的遮羞布。人们自然认为,随着西方权力的衰退,这一秩序应当被修订以赋权其他国家。 因此,习近平声称“未见之百年的变化”正逐渐显现。这一观察成为“习近平思想”的指导原则之一,该思想已成为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习近平认为这些变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多极化趋势的部分,东部国家崛起,西方国家衰落,而这种趋势是被技术和人口变化加速的。习近平的核心洞见是,世界越来越被无序而非秩序所定义,这一情况在他看来又唤起了十九世纪的情景,这是另一个全球不稳定和对中国构成生存威胁的时代。1839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在被西方列强打败后的几十年中,外交家李鸿章——有时被称为“中国的俾斯麦”——写道“未见之三千年之大变”。这些思想家忧虑于他们的外敌的技术与地缘政治优势,引发了如今中国认定的一个耻辱的世纪。今天,习近平看到角色已逆转,是西方如今处于重大的变化一方,机会正在中国面前。 2023年5月,习近平在西安召开的中亚峰会上发表讲话,标志着国外战略调整的另一基础。 源自十九世纪的其他理念在当代中国也经历了复兴,其中包括将查尔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概念应用于人类社会和国际关系的社会达尔文主义。2021年,例如,与中国安全部有关的一个政府支持研究中心发表了《大国兴衰中的国家安全》,编辑由经济学家张云成主编。这本书是解释新的国家安全法的一部分,声称国家就像一个生物有机体,必须进化或灭亡——而中国面临的挑战就是生存。这一思维方式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一位中国学者告诉我,如今的地缘政治是一场“生存斗争”,这与当年超级大国的广泛和变革性愿景大相径庭。习近平吸纳了这一框架,而中国政府的声明中充满了对“斗争”的提及,这一概念既存在于共产主义话语中,也存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著作中。 这一对于危险世界中的生存观念必然要求习近平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与狭义上抵御来自陆、空气、海洋、太空等威胁的“军事安全”概念不同,“总体安全观”旨在对抗所有挑战,无论是技术的、文化的还是生物的。在制裁、经济脱钩和网络威胁的时代,习近平认为一切都可以被武器化。因此,安全无法通过结盟或多边机构来保证。因此,各国必须尽其所能保护自己的人民。为此,中国政府在2021年支持成立了一个新的研究中心,专门负责这种总体安全观,任务是考虑中国安全战略的各个方面。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CCP)越来越被视为抵御混乱的屏障。 冲突中的不同愿景 中国领导人将美国视为对其生存的主要威胁,并据此发展了一个解释其对手行动的假设。北京认为,华盛顿正在因国内极化和全球权力的下降而加大与中国的竞争。根据这种思维方式,美国领导层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必将变得比美国更强大,这也是华盛顿试图把北京置于整个民主世界对抗中的原因。因此,中国知识分子提到了美国从接触转向“全面竞争”的转变,涵盖政治、经济、安全、意识形态和全球影响力。 中国战略家们观察到,美国试图利用乌克兰战争在民主国家与专制国家之间巩固分歧。华盛顿在G7与北约伙伴中联合,并邀请东亚盟友参加马德里北约会议,此外还建立了包括AUKUS(澳大利亚、英国与美国的三边协议)和Quad(四边安全对话)在内的新安全合作伙伴关系,将澳大利亚、印度和日本与美国相连。北京特别担心,华盛顿在乌克兰的参与将使其在台湾问题上变得更加激进。一位学者表示,他担心华盛顿正逐渐在其“一中”政策中做出改变——也就是美国同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视为台湾与大陆的唯一合法政府——朝向一种被称为“一中一台”的新接近方式。这种新型的将美国及其伙伴之间的关系制度化的方式,隐含或明确地对准了遏制北京的策略。在中国看来,这又是美国错误地相信世界正在再次分裂成集团的表现。 在北朝鲜作为正式盟友的情况下,中国无法在联盟的较量中获胜。相反,它试图将相对孤立的局面转化为一种美德,并利用中小国和新兴经济体中日益发展的非对齐趋势。虽然西方政府为141个支持联合国反对乌克兰战争的国家感到自豪,但中国外交政策思想家,包括国际关系教授兼媒体评论员楚树龙,认为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国家数量更能表明西方的权力。他的判断是,根据这一指标,西方集团仅包含33个国家,而167个国家拒绝加入试图孤立俄罗斯的行列。这些国家中的许多对于冷战时期的记忆并不美好,那时他们的主权被竞争的超级大国所压迫。一位著名的中国外交政策战略家曾告诉我:“美国并不是在衰退,而是擅长于与西方国家交谈。如今与冷战时期的最大区别是,当时西方在中东、北非、东南亚和非洲的对抗中有效地动员了发展中国家反对苏联。” 为了利用美国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下降,中国努力展示对全球南方国家的支持。与华盛顿不同,北京将与发展中国家的接触置于优先位置,专注于基础设施投资。通过一些已经部分发展的国际倡议,例如“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中国在他国的基础设施和发展中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的国家及私人部门资金。而其他一些则是新倡议,包括2022年习近平启动的全球安全倡议,以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北京亦在扩大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影响力,这是一个集结了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及俄罗斯在内的欧亚主要国家的安全、防务及经济团体,目前正在批准伊朗的加入。 停滞不前的过去? 中国自信地认为,美国错误地假设新的冷战已经开始。因此,它正在寻求超越冷战式的分裂。如中国国家安全部下属的某智库高级官员王洪刚所言,世界正在朝着“全球经济与安全的中心-周边结构转变为多中心竞争与合作的时期”发展。王和志同道合的学者并不否认中国也试图成为一个中心。但他们认为,由于世界正在走出西方霸权时期,新中国中心的建立实际上将导致思想的更大多样性。许多中国学者认为这一信念与未来的“多元现代性”承诺相关。该项目倡导的是,和美国及欧洲国家相比,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文明,反映出中国与众不同的现代化理论。 数十年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主要是经济层面的。如今,中国的外交不仅限于贸易与发展。一些最惊人和启发性的例子是中国在中东和北非愈发扮演的角色。这个地区曾经是美国主导的,但随着华盛顿的退却,北京趁机而入。今年三月,中国促成了伊朗与沙特之间的停火,取得了重大的外交胜利。与以往中国仅仅作为能源消费国和经济伙伴的地位不同,北京现在成为了一方积极的调停人,忙于与重要参与者建立外交甚至军事关系。一些中国学者认为,现在的中东是“后美世界的实验室”。换言之,他们认为,这个地区是未来几十年世界的缩影:在这儿,伴随美国的衰退,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全球大国相互争夺影响,而伊朗、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等中小国则展现其实力。 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表示怀疑,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在赢得潜在合作伙伴方面的困难。在东亚,韩国越来越接近美国;在东南亚,菲律宾正在与华盛顿发展更紧密的关系,以保护自己免受北京的影响;在许多非洲国家,反华情绪抬头,抱怨中国的殖民行为。尽管一些国家,包括沙特阿拉伯,希望强化与中国的关系,但其背后的动机至少部分是希望美国能够重新与他们接触。但这些例子并不能掩盖更广泛的趋势:北京的行动越来越活跃,也越来越雄心勃勃。 备用轮胎与身体锁 [Read More…]

美国与中国关系概况

图片源于:https://www.state.gov/u-s-relations-with-china/ 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PRC)的关系的看法是以战略竞争为框架的。 美国将在强势的基础上处理与PRC的关系,与盟友和合作伙伴紧密合作,捍卫我们的利益和价值观。 我们将推动经济利益,抵制北京的激进和强制行为,保持关键的军事优势和重要的安全伙伴关系,积极重新参与联合国系统,并在PRC当局违反人权和基本自由时坚决反对。 在符合我们利益的情况下,美国将就气候变化和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等共同挑战与中国进行以结果为导向的外交。 美国对中国的援助 国会授权的美国对中国的援助项目集中在六个主要领域:支持保护和保存西藏文化的努力,促进西藏社区的可持续生计和市场整合;在特定西藏社区中建立地方能力,以评估自然资源管理问题并适当地维持基于自然资源的生计选择;推动环境标准和保护,支持市场基础改革以保护环境;推进法治和人权;应对疫情疾病的威胁;以及解决毒品走私问题,主要集中在芬太尼和甲基苯丙胺等其类物质及其前体化学品上。 双边经济关系 美国与中国竞争的经济层面至关重要。 拜登-哈里斯政府决心打击PRC的滥用、不公平和非法行为。 美国的经济政策始于国内投资和保护美国工人及企业。 美国决心通过投资美国的技术和科学创新来保持自身竞争优势,而不支持PRC的恶行。 我们将与全球民主盟友共同努力,制定共同议程,反对PRC在贸易、技术领域和人权方面的滥用和强制经济行为。 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成员资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1年在联合国担任中国席位,取代了台湾,并且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 多年来,中国在多边组织中日益增强了其主张权,特别是在联合国和各种区域论坛中。 双边代表 主要使馆官员名单列在部门的关键官员名单中。 美国在北京设有大使馆,并在广州、上海、沈阳和武汉设有四个领事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美国的大使馆位于华盛顿DC国际大街3505号,电话:(202) 495-2266。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和洛杉矶设有领事馆。 有关中国的更多信息可从国务院和其他来源获得,其中一些列在此处: CIA世界概况中国页面 美国驻华大使馆 [Read More…]

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多层面参与及未来影响

图片源于:https://www.atlanticcouncil.org/in-depth-research-reports/issue-brief/china-pairs-actions-with-messaging-in-latin-america-the-united-states-should-do-the-same/ 中国在过去十年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LAC)经济关系的迅速深化有据可查。 然而,北京在贸易、融资和投资方面的协调与外交互动、公共外交以及信息操作的组合,却没有受到充分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近期与LAC国家的多层面接触及加强的关系,并将中国的做法与美国的做法进行对比。 接着,文章将讨论中国与LAC关系的动态变化、对该地区及美国的潜在影响,并提出华盛顿应如何将外交接触与战略信息结合,以更好地满足LAC国家的需求,以便更有效地与中国竞争。 中国在拉美的多层面参与 众所周知,中国在近年对拉美国家经济角色的日益增强。 从2005年到2020年,中国国家政策性银行,包括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为拉美提供了超过1380亿美元的贷款。 根据数据,拉美与中国的贸易从2000年的120亿美元,飙升至2021年的4450亿美元。 这种对发展中地区经济的经济推动,以及当地领导人急于为实实在在的发展需求承担责任的潜在政治利益,意义重大。 不出所料,中国在许多拉美国家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然而,中国在拉美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并不仅仅源于经济关系,也不仅由北京对该地区丰富资源的兴趣推动。 中国有效地将投资与贸易与战略外交和公共信息相结合,在此过程中提升了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正如几十年来在非洲及其他发展中地区一样。 中国积极参与拉美的公共招标,其中众多中国建筑公司赢得了高曝光率的投标,这些具有可见性和战略性的项目更因与高效的信息传递及外交活动相结合而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在该地区的公共信息传递强调相互有利的“共赢”安排,而不论这些国家的政治或内部事务如何。 中国对全球南方的宣传,表示不对这些国家进行教训,实际上是间接提及对美国民主与治理的谴责。 中国领导人将与美国的预期长期竞争视为其战略优先事项——他们在与LAC地区的关系中看到这些竞争的背景——但北京努力将其在该地区的参与描绘成与这些关切无关,或与华盛顿无关。 自2016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份拉美政策文件》以来,这种做法一直保持一致,文件指出中国与该地区的合作加强“并不针对或排除任何第三方”。 中国的信息传递方式非常单一,在不同国家同时发布相同的叙事,并由外交官和公司代表在整个地区进行传达。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的决策过程高度集中的协调决策过程——并且在特定的地区情境中,调整中国的信息传递能力有限。 中国在拉美国家的宣传和信息操作方法在过去十年间变得更加系统和多样化,包括意见片、媒体内容共享协议、联合制作、为拉美记者的新闻访问以及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外交帐户。 在地方媒体中庆祝中共成就、为中国政府和领导层合法化的付费插页和补充材料也越来越频繁,反映出一种展示逆向叙事的决心。 这些干预突显了中国对“自由”、“民主”、“和谐”和“人权”等概念的理解和重新定义。 自2012年以来,中国高度重视与拉美的外交。 自2012年,习近平领导人已访问拉美11次。 [Read More…]

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负面看法日益加剧,认为其为最大威胁

图片源于:https://www.pewresearch.org/short-reads/2023/07/27/americans-name-china-as-the-country-posing-the-greatest-threat-to-the-us/ 近年来,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负面看法越来越普遍。 新的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许多美国人普遍认为中国是美国面临的最大威胁。 皮尤研究中心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衡量哪些国家被视为主要威胁和盟友,包括美国民众和外国公众。 在此次分析中,我们对2023年5月30日至6月4日的10329名美国成年人进行了调查。 参与此次调查的每个人都是皮尤研究中心的美国趋势小组(ATP)成员,这是一个通过全国随机抽样居住地址招募的线上调查小组。 通过这种方式,几乎所有美国成年人都有机会被选中。 调查结果经过加权,使其能够代表美国成年人口,在性别、种族、民族、党派隶属、教育程度和其他类别上都是如此。 关于ATP的方法论,您可以阅读更多内容。 受访者被问及两个问题。 首先,他们被问到:“您认为哪个国家是美国最重要的盟友?” 他们可以在文本框中输入任何回答,或选择其中两个明确选项之一:“没有国家”或“不确定”。 其次,他们被问到:“您认为哪个国家对美国构成最大的威胁?”回答方式相同。 中间的研究人员对逐字回答进行了编码,按照以下规则进行处理:如果受访者提到了多个国家,仅记录提到的第一个国家作为实质性答案。 提到“韩国”的情况下,盟友问题被编码为南韩,而威胁问题则编码为北韩。 提到“苏联”的情况下被编码为俄罗斯。 提到具体的过去或现在的领导者(例如金正恩或唐纳德·特朗普)的回答被编码为那些人所领导或曾经领导的国家。 提到“中共”的回答被编码为中国。 不具体提到国家的实质性答案被编码为“其他”,包括“所有国家”、“坏人”或“全球主义者”等。 提到“自身”、“我们”、“我们的政府”、“我们自己”或类似的逐字回答被编码为美国。 提到美国政治党派或意识形态团体(例如,GOP,自由派等)也被编码为美国。 提到国家集团(例如,非洲国家、欧洲国家)的回应被编码为其他。 提到具体组织的回应(例如,欧盟、北约)被编码为该组织。 在刚刚让美国人命名他们认为对美国构成最大威胁的开放式问题中,50%的受访者提到了中国,几乎是提到俄罗斯的比例(17%)的三倍。 另有4%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国家对美国构成最大威胁。 [Read More…]